厨馀收集网络持续扩大 环保署回收厨馀再发电 O.PARKs实现资源循环转废为能
2024-10-14 08:00
环保署已在全港所有公共屋邨设置智能厨馀回收桶,持续扩大厨馀收集网络,截至今年7月,全港每日厨馀收集量较去年同期大增7成。为加强本港厨馀处理能力,位于北区沙岭的厨馀处理设施有机资源回收中心二期O·PARK2今年投入服务,再配合北大屿山有机资源回收中心一期O·PARK1,以及大埔及沙田污水处理厂的厨馀/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环保署在多管齐下推动转废为能,令本港处理厨馀量提高至每日约600公吨,所转化的电力预计每年可足够约8,000个家庭使用。
目前香港每日有逾1.1万公吨都市固体废物被送往堆填区,当中约3成,即3,300公吨为厨馀。为提升家居厨馀回收量,环保署提早在今年6月在全港所有公共屋邨安装共740个智能厨馀回收桶,所有收集的厨馀会运送到政府的处理设施处理。而随着全港最大厨馀处理设施O·PARK2于今年3月启用,使更多厨馀转化为电力及肥料。
厨馀循环再造 可再生能源
环保署环境保护主任(有机废物基建组)陈筠贤接受访问时表示,O·PARKs采用厌氧消化技术,将厨馀转化为电力。而所生产的能源除了可自给自足外,O·PARK1更预计每年最多可输出约1,400万度剩馀电力,相当于约3,000户家庭用电量;而新落成的O·PARK2则预计每年最多可输出约2,400万度剩馀电力,足够约5,000户家庭使用。
陈续指,当厨馀送抵O·PARKs后,要经过四个步骤才转化为电力和热能。首先,O·PARKs利用预处理系统筛出杂质及可回收物,过程包括撕开包装物料,打碎厨馀并制成厨馀浆。随后,筛选分出较大件的杂质,如胶袋、石头、玻璃及金属等。
她称,署方理解家居厨馀里面难免会混杂如鱼骨、肉骨等杂质,市民有机会连同盛载厨馀的胶袋放入收集桶中,因此预处理系统能够把这些杂质移除,制成厨馀浆,以配合其后的厌氧消化工序。
陈表示,接下来厌氧消化是最关键的过程,经预处理的厨馀浆会被注入厌氧消化缸,利用微生物把厨馀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生物气。生物气会先去除硫化氢,避免下游的设备遭到腐蚀,并储存于储气缸,其后设施内的热电联产机组便可透过燃烧生物气产生电力,供设施自用及输出至公共电网。
陈强调,整个厨馀处理流程中可能产生气味的步骤,均设置于室内或密封空间内,同时配备抽风系统维持负压状态,防止气体扩散。气体排放前会送到中央气体过滤及净化设施处理以去除带气味的化合物和尘粒,并会全程监测,确保气体符合排放标准。针对污水,O·PARKs亦配备专属污水处理设施,部分污水经处理后会在设施内重用,其馀则排放至公共污水渠,送往公共污水厂作进一步处理。
厨馀变堆肥 用于园林绿化和农业生产
而厨馀经厌氧消化后,馀下残渣可以经离心机脱水,再进行堆肥及肥料处理。残渣中剩馀的有机物可转化成对植物有益的养分,用于园林绿化和农业生产等用途。环保署在O·PARK1的天台设有一个有机农庄O·FARM。
环保署项目主任(有机废物基建组)廖芷由表示,O·FARM实现「再生农法」,利用自产有机堆肥种植出各式各样有机时令蔬果,署方会定期透过教育活动回馈社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