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不谙中英文难求医 宁筹钱回乡治病 少数族裔弃主流服务 倡增沟通补基层护网

2024-10-10 08:00

有社工指,少数族裔长者因语言障碍,未有使用主流社区及医疗服务。
有社工指,少数族裔长者因语言障碍,未有使用主流社区及医疗服务。

应对人口老化带来的医疗压力是近年热议话题,社福界人士指,近80%居港的少数族裔长者,出现过胖、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病患,但他们因语言障碍,未有使用主流社区及医疗服务,更有个别长者借钱回乡治病,情况令人关注。如何让少数族裔长者纳入基层医疗保护伞,地区人士指先要消除少数族裔的孤立感;社工建议增设「少数族裔社区大使」的沟通渠道;关注团队则提议当局增拨资助,鼓励主流长者中心吸纳少数族裔会员,地区康健中心亦要主动出击,分头找出该批隐蔽长者,解决医疗隐患。 

据《2021年人口普查》,撇除31万名外籍家庭佣工,全港65岁或以上少数族裔长者,10年内由9910人增至25792人,当中15.1%人士需要长期照顾,预期随本港人口老化,少数族裔长者的长期照顾比例亦按年递增。另外,中大医学院「赛马会共建健康家庭计划」亦发现,超过75%参加的少数族裔服务使用者出现肥胖问题,而大多数人士于参加计划前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胆固醇,反映不少少数族裔人士欠缺健康管理意识。

市民可透过地区康健中心参加「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少数族裔人士亦是服务对象。
市民可透过地区康健中心参加「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少数族裔人士亦是服务对象。

于香港出生的巴基斯坦籍融乐会干事Javria指,少数族裔长者普遍患上心脏病、糖尿病,以及俗称「三高」的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的慢性病,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有莫大关系,因为少数族裔人士的烹调方式,倾向多油、多盐,亦较浓味;食物偏向高热量及高淀粉质,容易致肥。长年累月下,不少长者出现过胖情况,亦衍生膝头痛楚的后遗症。她称,粗略估计,约80%的60岁以上少数族裔长者患上「三高」等长期病。

政府于2022年底推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以应对人口老化及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挑战,同时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透过地区康健中心,为45岁以上本港居民提供糖尿病及高血压筛查,少数族裔亦是服务对象。不过,曾在地区康健中心工作的Javria称,少数族裔长者本身极少使用本港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如专科门诊,因而未被纳入公营医疗保护网,未有定期检验及覆诊监察病情,该类隐形患者往往于发病送院才揭发患病,但病情已趋严重。

语言障碍为不合适主因

她补充,语言障碍是少数族裔长者找不到合适健康谘询服务的主因。她称,少数族裔长者的教育水平参差,不少人只懂说家乡话,不懂说及写粤语及英语,部分只懂说简单英语,但不懂看及写,曾有长者反映到地区康健中心求助,希望了解「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的申请事宜,但因语言不通,职员及护士虽耐心地为她将中文的申请须知翻译为英文,但最终她因英语水平有限,未能详细理解致无法申请,该长者事后抱怨浪费时间,对服务留下负面印象。

Javria亦指,即使个别长者获得公立医院的专科门诊服务,但亦因沟通问题,最终要回家乡治病。她称,早前1名患糖尿病的巴基斯坦老翁到地区康健中心求助,经转介检验发现患上严重肾病,并获安排接受公立医院麦科门诊服务。老翁称,医生指其肾病严重,需「洗肾」医治,但长远要移植肾脏,惟轮候需时,担心老翁未轮候到已有生命危险。期间老翁因持续「洗肾」致伤口刺痛,他得悉可回祖家进行「换肾」手术,曾于覆诊时向专科医生查询自身病情,惟他认为会面时间短,医生交代不清楚,其子之后再找相关医生了解亦无果,老翁最后决定回乡「换肾」续命,现时病情已经受控。

少数族裔长者受饮食习惯影响,往往患上「三高」等慢性病而不自知。
少数族裔长者受饮食习惯影响,往往患上「三高」等慢性病而不自知。

Javria指,听闻近年有多名少数族裔长者回乡医病,但大部分少数族裔长者来自基层家庭,来回机票不便宜,少数族裔之间会筹钱协助对方买机票,襄助完成心愿。不过,她指事件令她反思如何可以改善沟通问题,让少数族裔长者亦可留港医病。

分散各区的主流长者中心,是长者接收社区及医疗资讯的重要渠道,惟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于去年底至今年初进行「少数族裔长者使用主流服务调查」,发现逾80%少数族裔长者及护老者从未使用主流长者中心,暴露少数族裔长者接收社区资讯的重大盲点。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辖下「耆望—少数族裔长者支援计划」的计划主任刘慧幸指,不少少数族裔长者对医疗券、乐悠咭及两元乘车优惠的福利毫不知情,显示资讯鸿沟严重。

去主流长者中心如同「异类」

另一名前线社工Joe亦指,多名少数族裔长者反映很少去主流长者中心的原因,是相关中心的职员及会员都是华人,活动亦以华人为对象及用粤语进行,鉴于语言不通不参加,亦不知有何活动可参加,更有长者感到自己置身主流长者中心如同「异类」,尽管职员落力翻译,但他却不谙英语,过程中只感无比尴尬,基于这类不愉快经验,不少少数族裔长者宁愿留在家中,或到公园闲逛,都不愿到主流社区中心。

九龙城区议员利哲宏是土生土长的巴基斯坦裔港人,对如何突破沟通鸿沟,他关注协助少数族裔长者减少孤立感,希望当局增加衔接服务,协助少数族裔长者了解主流服务,助他们重新连接社区。而在过渡期,他认为提供少数族裔人士服务的机构应设立专门通讯群组,将最新的社区、医疗及福利资讯,以录音或短片形式向少数族裔人士发布,由他们告知家人。Javria亦指,除定期家访接触隐蔽的少数族裔长者,亦到少数族裔妇女聚集的公园探访,传递讯息。

利哲宏指,减少少数族裔长者的孤立感,有助他们融入主流长者中心。
利哲宏指,减少少数族裔长者的孤立感,有助他们融入主流长者中心。

增资助鼓励中心主动吸纳

刘慧幸提到,公营医疗系统虽设翻译服务,但并非所有少数族裔长者知悉及懂得申请,促当局加强宣传及简化申请手续。近年港府设立「少数族裔社区大使」,协助少数族裔人士融入社区,她指该计划取得成效,希望未来成为恒常化服务。Joe亦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有助找出患有三高的少数族裔长者,建议当局尽快将单张翻译为不同少数族裔语言作推广,并促当局于原有的主流长者中心增设小队,连同地区康健中心主动接触少数裔长者,及早了解他们的健康情况。

融乐会总干事谢永龄则建议,当局为主流长者中心制订「关键绩效指标」,若中心达致招收一定名额的少数族裔人士会员,可获得一定比例的资源,希望鼓励相关中心积极吸纳少数族裔会员。

缺主流医疗社区服务认识 「以老护老」致身心俱疲

因对主流医疗及社区服务欠缺认识,大部分少数族裔长者由家人照顾,衍生「以老护老」的个案,如由年逾60岁、患长期病的子女照顾高龄父母,亦有正值壮年的照顾者,同时兼顾年迈父母及幼年子女,致身心俱疲。

前线社工Joe称,曾接触一对尼泊尔母女个案,由60多岁患膝痛及高血压的女儿,照顾不良于行,患心脏病、高血压及哮喘的80多岁母亲。她称,这位孝顺女每天要为母亲及家人准备3餐,又为母亲抹身清洁及喂药,下午又推轮椅带母亲到附近公园晒太阳,见同乡,直至家人下班回家,再去「买餸」及采购母亲和家居日用品,由早上忙到夜晚。夜里她若听到母亲咳嗽,亦要起床了解,看是否要让母亲吸氧气舒缓,坦言长期休息不足。

Joe指,最令该照顾者感到压力,就是带母亲到公立医院专科门诊覆诊,据知她不谙英语,需与妹妹同行,以便向医生交代母亲病情及了解治疗情况,因此每当母亲覆诊前几星期,她就为妹妹能否请假而忧虑,承受极大精神压力。

现时本港约有2.5万名少数族裔长者。
现时本港约有2.5万名少数族裔长者。

承受精神压力 长期休息不足

Joe又称,不少居港少数族裔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外间往往以为他们人多好办事,家人可以分担照顾责任,但实则为人子女或媳妇的「夹心阶层」,要肩负照顾父母及子女生活学业的重担,压力不轻。她指,作为儿子的男士要上班工作,媳妇便带孩子及照顾家翁、家姑或自己父母。她曾接触1位育有3名子女的印度妇女,该妇女平日亦要照顾70多岁的家翁及家姑,但会于读小学的子女下午回家前打理家居及「买餸」,并为「两老」安排午餐及喂药,安排妥当。

不过她指,当该妇女要陪伴长者到公立医院专科门诊覆诊,便打乱生活节奏,因为每次覆诊轮候需时,往往耗上2至3小时,该妇女要请同乡接送子女上学或放学,并代为照顾;若同乡未能协助,她宁愿联络班主任让子女延长留校时间,待安排长者回家后再接子女放学。

记者:关英杰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