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推动医社合作 加强诊断及配套 社福界吁制订全面政策 建认知障碍友善社会

2024-10-01 09:30

本港认知障碍症人口不断上升,但有意见指,政府在制订策略上未够全面。
本港认知障碍症人口不断上升,但有意见指,政府在制订策略上未够全面。

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于本月发表,社福界关心政府会否加强支援认知障碍症人士。港府早于2017年就长者认知障碍症支援服务提出10项建议,但执行上却「叹慢板」且未够全面。有学者相信,坊间已有不同服务,但需要重整及互相配合。有业内人士指,从早期辨识到照护,现有服务和配套尚未达至全方位承托,应加强医社合作,及早诊断并加强诊断后支援,亦需收集足够的数据,制订全面的认知障碍症策略,并加强公众教育,建立认知友善环境。 

香港近年已成为「超高龄社会」,意指其65岁及以上人士占总人口超过20%,而认知障碍症人口正不断上升。在医院管理局接受治疗的认知障碍症患者数目,由2017年约7万人,增至2022年约8.4万人,当中90%患者为65岁及以上。

及早预防和介入,有效延缓认知障碍症人士的衰退情况。
及早预防和介入,有效延缓认知障碍症人士的衰退情况。

近年,全球跟随世界衞生组织《2017-2025年公共衞生领域应对痴呆症全球行动计划》当中的7个行动领域,各自制订和实施全国性认知障碍症策略。港府在2017年4月发表《精神健康检讨报告》(下称报告),其中第4章以「长者认知障碍症支援服务」为题,提出10项建议,包括加强公众教育、编制通用的参考资料及加强医社合作等。然而,去年立法会发表的《资料摘要》,揭示对比日本和南韩,港府现时仍未为认知障碍症人士制订全面的政策框架,执行上述报告的建议亦进展缓慢。

根据2020年「认知障碍症创新准备指数」的全球排名,香港在全球30个城市中位列第22位,落后于东京(7位)、首尔(11位)和台北(15位)等邻近城市。国际认知障碍症协会(ADI)亦有跟进各地推展策略的情况,截至今年4月底,香港仅达中级的「3C」阶段,对比澳门和台湾分别已达最高级的「5A」及「5B」阶段,本港仍有改善空间。

公众了解片面 须加强教育

世界衞生组织社区健康服务合作中心总监、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副学院主任(研究)梁绮雯教授坦言,报告中的建议皆有待全面落实,如香港有定期进行全港认知障碍症患病率的研究,惟相关资料大多只在国际论文上发表,未有发放予公众了解;医管局网站有通用的参考资料,但比较片面。她亦指,现时大多认知障碍症的支援都在社区内,医疗界及社福界的合作有限。她相信,坊间已有不同服务,只是较散乱,可以互相重整及配合,以符合受众需要,但香港确实没有政策支援认知障碍症人士及其家庭,「政策不足,导致公众教育也不足。」

社企「铁树银花」透过电影及虚拟实境,加强公众对认知障碍症的认识。
社企「铁树银花」透过电影及虚拟实境,加强公众对认知障碍症的认识。

若要制订全面的认知障碍症策略,赛马会耆智园副总经理崔志文博士相信,大方向都是按世衞的7个行动领域推展,但要涉猎得更广更深,并加强医社合作。他指,认知障碍症可以分为7个阶段,由长者最初觉得自己因为年老而记性差,到发现自己有认知问题,继而影响财务管理、购物等日常生活,再推展至中期至严重脑退化。他直言,各个阶段所面对的困难有异,惟现有的服务和配套,尚未达至全方位的承托。

他举例,长者患有轻度认知障碍前,大多对脑退化症没有多少认识,也不清楚轮候公立医院服务以外有何选择,及后有初期脑退化,除了难以找到准确的诊断,诊断后的支援亦不足够,如订立预设医疗指示、持久授权书及遗嘱等文件,「倘若再进一步退化就未必做得到。」

患者角度出发 照护添温度

社企「铁树银花」创办人岑启灏认为,社会各界有必要从认知障碍症人士的角度出发,切身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继而制订相关的友善措施。他指,认知障碍症人士普遍有4大心愿,包括在家安心生活、保持个性并自主自立地生活、获周遭理解和扶持,以及得到家人适切照顾,惟现时的照顾体系虽着重「快」,仍欠缺全面的认知及支援,导致实际的照护既没效率,亦欠缺应有的「温度」,最终长者和照顾者的生活质素每况愈下,照顾资源亦因而变得更为紧绌。

他解释,本港政策仍偏向医疗层面,各界有必要从根本认识「长者照护」,继而发挥官、商、民、学的多方协作。日本作为亚洲推展全国性认知障碍症策略的先行地区,他曾到当地安老院担任前线照护员「取经」,了解到日本着重软性教育,至今已培训近1500万名来自不同界别的人士,成为认知障碍症「支援者」及「导师」,让照顾长者成为生活必备技能。

社企「铁树银花」透过电影及虚拟实境,加强公众对认知障碍症的认识。
社企「铁树银花」透过电影及虚拟实境,加强公众对认知障碍症的认识。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总主任(长者服务)黄婉桦认为,政府宜先掌握本地有多少认知障碍症人士,以及各人的认知程度等,才能列出不同行动的先后次序,完善社会配套设计。她指,尽管及早预防和介入,有效延缓认知障碍症人士的衰退情况,惟现时难以识别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人士,曾听闻有市民到医院排期诊断,需要轮候2年,届时认知能力或已进一步下降,除了所需的服务不同,经济和照顾负担都变大。梁绮雯亦言,推行策略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如研究全民了解认知障碍症的程度、社会有提供的服务等,「制订政策时才能一针见血。」

岑启灏补充,规划全面的公众教育十分重要,是构建认知障碍友善环境的核心元素。他认为,普遍市民对「长者照顾」抱有负面印象,故其社企把两出以照护工作、家庭照顾者及认知障碍症等为题的日本电影引入香港,启发各界以新角度探讨和推动安老服务发展。此外,他的团队亦以虚拟实境(VR)让各界人士从第一身角度,体验认知障碍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挑战,建立同理心并学习实用技巧,「以软性方式打破旧有概念,全都构思自真实蓝本,让人更易反思。」

有学者提议,培训前线医护以简单认知评估作初步筛查,缩短患者轮候专科服务的时间。
有学者提议,培训前线医护以简单认知评估作初步筛查,缩短患者轮候专科服务的时间。

前线医护可助初步筛检 缩专科轮候时间

香港的认知障碍症病例有诊断过晚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部分认知评估操作简单,可以培训前线医护作初步筛检,甚至进行公众教育,达至全民筛查,缩短患者轮候专科服务的时间。

有研究指出,在2007年至2017年间,被诊断患有阿兹海默症并接受医管局护理的23467名病人当中,确诊年龄中位数为84岁,而内地、英、美的大多数患者,均在75岁至84岁之间确诊。理大护理学院副学院主任(研究)梁绮雯教授指,现时只有精神科及老人科医生可作诊断,而认知障碍症有不同类别,甚至有些人士是因心血管疾病,导致微丝血管爆裂,继而引致短期的认知障碍,诊断相当复杂且需时。

她相信,培训前线医护能协助初步筛检,如教授他们使用国际公认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初步筛选出有潜在问题的患者,再请专科医生作深入诊断,「护理同事先做第一层筛查,再交由专科医生做脑扫描等,已可加快流程。」她说,世界生组织亦设「老年人综合照顾指南」(ICOPE),当中利用9条问题评估长者6个范畴的能力,其中有2题适用于筛检认知能力有否下降,准确度甚高。她说,中国多个城市及新加坡有进行相关测试及社区培训,而香港「慢吞吞」,应及早准备。

社会福利署自2018年起推行「外佣护老培训计划」。
社会福利署自2018年起推行「外佣护老培训计划」。

识别认知衰退 盼成外佣必修科

外佣护老越趋普遍,社会福利署自2018年起推行「外佣护老培训计划」,提供有关认知障碍症的选修科目。有社区中心主任指,外佣是部分家庭的主要护老者,盼相关科目成为必修科,使佣工有效识别长者有认知衰退,让专业人士及早介入并延缓情况。

参考统计处《2021年人口普查主题性报告:长者》,本港共有逾38.2万个家庭住户所有成员(撇除外佣)皆为长者,当中有超过4.4万个住户有聘请外佣,相关数字较2011年的上升85.1%。社会福利署在2018年推行「外佣护老培训计划」,支援长者居家安老,有份参与计划的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乐晖傲创」中心,其主任林汉炜指,过去一期活动共有45名外佣参与培训,超过一半(23位)正照顾患有认知障碍症的长者。他指,外佣除了语言障碍,更容易因为「外来者」的身份被误会,「当长者忘记贵重物品放在何处,或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外佣『偷窃』。」他直言,有家庭接连转聘数位外佣,都难以消除认知障碍长者对佣工的坏印象。

培训计划除了8个核心科目,4个选修科当中有3科跟认知障碍症有关。林汉炜建议,把部分选修科目转为必修,让外佣掌握认知衰退的前期症状,使专业人士及早介入并延缓情况。

记者:仇凯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本網站正使用 Cookie

我們使用 Cookie 改善網站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 政策。 Cookie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