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认「儿孙」犯案索保释金 4长者失33万 警拘2无业少年涉诈骗
2024-07-31 16:09
就近期发生「猜猜我是谁」的电话骗案,新界南刑事总部人员经深入调查后,根据线索锁定两名诈骗集团骨干成员,涉及全港至少4宗「猜猜我是谁」骗案,损失金额33万元,最大损失一宗为20万元。行动中拘捕一名18岁及一名16岁无业少年,涉嫌「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罪」,据调查所得,两人为搵快钱仅收取数百至千元报酬犯案。警方同时发现,受害人都是长者,均使用家居固网电话,因此不排除骗徒是针对性地向家居固网电话用户拨打诈骗电话,当获悉对方是长者,便冒认是其儿孙犯事要提交「保释金」,长者因担心儿孙而入骗局。
新界南总区重案组总督察庾博瀚讲述案情时表示,四宗案件于今年5 至 7月期间发生,受害人为已退休家庭主妇(年龄介乎 73 岁至 84 岁)。案中骗徒犯案手法一如既往,假扮成受害人儿孙,并讹称因涉及刑事案件被警方扣留,急需受害人提交现金「保释金」,骗徒亦会叮嘱受害人不要向其他家人提及。受害人往往因为心急,担心家人安全而答应要求,准备所谓「保释金」。其后另一名骗徒就再联络受害人,讹称为其儿孙的朋友,并相约受害人,声称帮其儿孙取「保释金」。当付钱后,受害人成功联络到「真正」的儿孙而方知受骗,继而报案。
警方经深入调查后,成功锁定案中两名骗徒,并于7月30日采取行动,拘捕一名18岁及一名16岁的少年,两人均报称无业。 案中诈骗集团分工仔细,两名被捕人互不认识,分别受诈骗集团操纵,一名负责向受害人收取骗款,并将骗款转交同案另一名被捕人,而另一名被捕人则按指示将骗款存入指定的虚拟货币钱包,增加追查难度。
庾博瀚指过程中两名被捕人分别收取数百至一千元作为报酬。警方现正积极调查案件,追捕诈骗集团主脑及其他骨干成员。
庾博瀚又指本案值得留意是,四位受害人都是经家居固网电话收到骗徒来电,继而堕入骗案。现时市民都习惯只用手提电话作为主要通讯工具,而还用家居固网电话较多的多是年长市民,不排除骗徒是针对性地向家居固网电话用户拨打诈骗电话,当听到接电话的人是长者,就会冒认是受害人的亲人。 本案四名受害人其实都知道有电话骗案存在,但因担心亲人安危,一时情急下被骗去毕生积蓄。诈骗集团利用受害人这种心态而行骗属卑劣行为,值得受到社会严厉谴责。
他指出,根据香港法例第210章《盗窃罪条例》,「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罪」是一个非常严重罪行,一经定罪,最高可判处监禁10年。而由于案件盛行,及相关案情严重,警方会就该类型案件,徵询律政司意见,向法庭申请加重刑罚。
庾博瀚称,现时正值暑假期间,警方藉此提醒青少年,不要因一时贪心想搵快钱铤而走险,就好似案中被捕的少年一样,为了一千几百报酬甘愿受到不法之徒操控,成为犯罪团伙工具。别以为参与犯案的角色轻微,只是收钱及转移犯罪得益属好小事,其实这样做已是一名共犯,随时要面临严重指控,赔上十年宝贵光阴。他寄语想搵暑期工年轻人,切勿心存侥幸,以身试法。
新界南总区防止罪案办公室高级督察李金鹏分享防骗贴士时指,所谓保证金纯属虚假,而警方绝不会要求任何人士,向非警务人员,用任何形式缴付保释金或其他款项。市民如果家中有长者独居,应该向公公婆婆多宣传警方的防骗讯息,家人之间可以多加提醒或订立自己的联络暗号,多一重保护,自然可以减少受骗机会。紧记不接听可疑电话、不轻信对方说话、不轻易转账予其他人,加强个人防骗意识。
暑假已开始,警方留意近来涉及青少年罪行,包括刑事毁坏、诈骗、上门为犯罪集团收数等案件有上升趋势;或涉及青少年受害人,如网上情缘骗案、裸聊等诈骗案件都值得社会关注。警方不排除犯罪集团利用暑假时间,用金钱利诱青少年从事非法活动,例如上门淋油、收数甚至贩运毒品等严重罪行。
警方强调,在这类严重案件中,被捕人并不会因为其年龄而成为脱罪理由,系过往案例中见到,即使被捕人未满18岁,如果犯下严重罪行如贩毒罪等,都可能会被判处监禁并留有案底。
警方呼吁家长在暑假期间应多留意青少年生活,并向他们传递正确价值观,防止他们因误交损友或因贪图揾快钱,基至被人误导指未成年犯法不会有后果等错误观念,而行差踏错,甚至犯下刑事罪行,抱憾终身。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