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流标风险 土地批租制度须深度改革|谢伟铨
2024-07-30 06:07
为了加快公营房屋建屋进度,政府在去年6月宣布重启私人参建资助出售房屋计划,名为「乐建居」。原定首幅招标的乐建居地皮位于东涌第122区,计划于去年底推出,但因应当时市况而暂缓。政府之后改于今年3月推出位于柴湾公园旁的乐建居项目,希望藉其港岛区及邻近港铁站位置优势,吸引更多发展商入标竞投。惟当局最终仍仅接获一份标书,并因地价标金未达政府的底价而流标收场。
负责官员解释,市场对项目反应欠佳,原因之一是预期中的减息周期迟迟未有出现,令入标者风险增加,「计唔掂数」。
但不少市场人士都认为,项目要求及条款多,锁售限制严,初期资金流压力大,应是入标者却步的主因。
当中包括地皮位处山坡和涉及树木保育;中标者须负责平整地盘及兴建有盖行人通道驳通柴湾港铁站;只能在项目落成后一次过将所有单位出售,不能预售「楼花」或分批推售。
加上项目买家只限合资格申请居屋的人 士、售价规定为当时市价的65折、政府不会「包底」提供回购保证等等,均令到入标者感到风险增加,令项目吸引力大减。
招标条款太繁太辣
事实上,这已是过去短短一年半以来,第6次有政府和法定机构的发展项目出现流标。在去年8月招标的荃湾油柑头「港人首置」地皮,同样只接获一份标书并因未到价而流标,最后须转交房协接手兴建。
不论政府是否决定将柴湾及东涌地皮也收回自行发展,还是在大幅修订招标条款后再重新推出市场,相关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损失都难以追回,与希望借助市场力量以加快建屋的初心背道而驰。
早于两年前的旺角洗衣街原水务署大楼用地招标争议,笔者已批评政府的招标条款太繁太辣,过分偏重保障政府的利益和官员的乌纱帽子,漠视市场情况与发展商面对难处。
要求中标者负责一些他们未必「拿手」和高效的工作,例如提供大量基建及公共设施,以至地区谘询和与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这些工作往往涉及部门审批,时间与结果都难以有效控制,增加入标者的合规成本和须面对的不明朗因素,自然导致入标价趋向保守,最后不被当局接纳而流标。
若政府肯一早自行处理这些与建屋、销售和商业营运没有重大关连的前期及附加工作,或承诺会为中标者提供便利与协调,以「促进者」而非单纯「监管者」的角色,一同「拍住上」积极解决项目推展期间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
虽然项目推出招标的时间可能会略为延迟,政府初期的人手和资源投入可能会有所增加,但相信可换来较高的地价收益、较短的完成时间和有效降低流标风险,令库房与整体社会都得益,可说是「除笨有精」。
笔者早前向特首提交的2024年施政报告建议书,其中一个主要建议,便是促请政府改革现时过于单一的土地批租模式。
善用市场力量和多元融资
当中包括招标制度,以及检讨已过时及欠缺弹性的土地规划和用途规管机制,通过更加积极、主动的土地政策来推动经济及产业发展,同时避免因短中期的市场低潮,而影响香港的长远发展和城市建设。
具体改革建议包括,引入笔者在今年初《预算案》谘询时已提出的卖地「分成」制度,减少入标者须于短时间内支付所有地价而承受的风险和不明朗因素,由政府分担部分风险,但同时可以分享未来市场好转带来的发展成果。
此外,不论是负责造地、卖地、规划、建屋、规管或审批的各级官员,都必须谨记除了做好监察者的工作,亦要扮演好促进者的角色,不要令用意良好的规划大纲图沦为纸上谈兵,欠缺落实发展的决心和时间表。
土地开发方面,笔者认同在平衡了政府财政、业界人手及市场情况下,政府将优先推展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大原则。
但北都以外的土地改划及填海造地计划也不应大幅减慢以至停顿,应透过善用市场力量和多元融资方案继续有序推展,协助政府建立土地储备,有利推动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下期再介绍笔者今年的其他土地及房屋政策倡议。
谢伟铨
立法会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议员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