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渠道系统受冲击 天然斜坡待检视 发展「韧性城市」刻不容缓

2023-12-06 08:00

本港今年迎来超强台风「苏拉」和「500年一遇」暴雨,政府在《施政报告》提出要强化本港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本港今年迎来超强台风「苏拉」和「500年一遇」暴雨,政府在《施政报告》提出要强化本港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探讨极端天气下的城市韧性》系列之检讨强化篇

本港今年迎来超强台风「苏拉」和「500年一遇」暴雨,造成严重水浸和山泥倾泻,政府在《施政报告》提出要强化本港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面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韧性,使灾害的损害最小化,成为近年全球的共同议题。本报将以系列报道,检讨本港现时的御灾弱点,从减灾能力、都市防灾规划、监测和预报系统,以及应对二次灾害的能力等,检视本港的城市韧性,并邀请专家出谋献策,建设更安全的城市。

本港9月经历超强台风「苏拉」,是自1950年以来影响南海第二强的热带气旋,其引发的风暴潮导致本港部分沿岸低洼地区如沙田、大埔和大澳出现水浸,西贡的水位一度升至海图基准面以上约4.5米。与热带气旋海葵残馀相关的低压槽,令本港的黑色暴雨警告信号持续生效达16小时35分钟,全港有超过75宗山泥倾泻及60宗水浸报告,有专家指,发展「韧性城市」刻不容缓。

抵百年一遇暴雨无参考价值

近年各国提倡发展「韧性城市」,「韧性城市」至今仍未有统一性的概念,综合而言,一般指城市在经济、基建、技术体系、社会等多个层面,对未来冲击有较高的承受能力(低脆弱度),并且在受到冲击后能较快从中复原(高回复力)。在国际讨论上,极端天气或会带来暴风雨、山泥倾泻、热浪、旱灾和灾后传染病等灾害。

「苏拉」引发的风暴潮导致本港部分沿岸低洼地区如沙田、大埔和大澳出现水浸。
「苏拉」引发的风暴潮导致本港部分沿岸低洼地区如沙田、大埔和大澳出现水浸。

在9月的两次灾害中,本港主要面对暴雨水浸和山泥倾泻的冲击,均显示出目前本港的御灾弱点。现时渠务署「市区排水干渠系统」中,干渠管道的直径约或大于1.8米,可以应付「200年一遇」洪水。中大建筑学系教授吴恩融不讳言,过去当局渠务防洪工作取得成效,然而世纪黑雨触发多区水浸,宣告渠道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暴雨已无参考价值,「不能用过去的数据,设计未来的香港。」

中大建筑学系团队与其他大学合作的研究推算,本港未来极端暴雨将更频密,降雨量也增加,2040年至2049年的「最高一小时雨量」或逾230毫米,即比9月「500年一遇」暴雨的158.1毫米多逾40%,而单次最多连续热夜更可能长达15日。

有份参与研究的吴恩融直言,当局要将气候变化纳入基建设施设计和工程标准,以确保能承受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影响,如加强城市排洪及通风能力。不过,他坦言,在已发展区可做的有限,「不容易找位置增建小型公园和更换大型去水渠,以增加排洪量疏导。」

「海葵」残馀相关低压槽为本港带来世纪黑雨,多处录得超过400毫米雨量。 天文台图片
「海葵」残馀相关低压槽为本港带来世纪黑雨,多处录得超过400毫米雨量。 天文台图片

加快处理「中风险」斜坡

石澳道山泥倾泻,石澳对外连接的行车通道被封闭,多村村民受困;筲箕湾耀东邨耀兴道一山坡有大面积山泥倾泻,至今仍在维修。多位工程师指,本港山坡维护在世界闻名,此次出现意外多是未经处理的天然山坡,而非经过设计的人造斜坡,后者已将极端天气的雨量和水位考虑其中。

香港工程师学会岩土分部前任主席卓子然和李子良提到,世纪暴雨出现了「特别情况」。卓指,以往短时间高雨量形成的冲蚀型山泥倾泻规模较小,但此次在耀兴道的例子可见,冲蚀型山泥倾泻除了冲蚀山坡表面较松软的泥土,亦令周围坚固的大石都面对倒塌风险;李指,下一步政府或应加强处理「中风险」斜坡。

香港工程师学会土木分部上任主席陆伟霖坦言,若要处理所有天然山坡,本港绿化比例将受影响。他建议当局重新检视天然斜坡附近有否民居或重要道路,「兴建楼宇时附近山坡一定经已修葺及设计,但该斜坡的最上方或范围再远些的天然山坡,是否亦要考虑处理?我认为是适合讨论的议题。」

「苏拉」过后街道满目疮痍,有关部门接获超过3000宗塌树报告。
「苏拉」过后街道满目疮痍,有关部门接获超过3000宗塌树报告。

标准越高越好 难在成本高

据了解,政府正重新审视多项基建和建筑标准,部分标准日后或会提高,但改善基建时要兼顾成本。翻查资料,荷兰阿姆斯特丹在制定2040年发展策略时(见表二),要求都市地区的基建须能抵御「1万年一遇」的超级洪水,香港有否需要仿效?有专家坦言,市民自然认为各项标准越高越好,但其中难题在于成本,「是否有必要为了百分之零点几的可能性,耗费大量政府资源?」

陆伟霖亦说,荷兰土地大多位于水平线以下,而香港近海岸线,雨水排出海的距离较近,不需做到1000年或1万年以上的标准,「要做到那种规模,需要大量资金和土地」,日后也需要维修保养,建地铁线或楼宇,可能因地下管道多,需绕道或建得更深,「有很多『看不见』的后续成本。」

要利用现有资源发展韧性城市,根据联合国推出的《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提及各地区应优先采取行动的4个领域,其中理解灾害风险之中,提及应酌情使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编制和定期更新地方灾害风险信息,包括风险地图,并向决策者、大众和灾患社区传播。

 日本设有「灾害地图」,可推算出各规模下可能受洪水、海啸及山泥倾泻等影响的区域。 网上截图
日本设有「灾害地图」,可推算出各规模下可能受洪水、海啸及山泥倾泻等影响的区域。 网上截图

「灾害地图」推算影响区域

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已有「灾害地图」,可看到各地方对洪水、海啸、山泥倾泻、土壤液化和地震等灾害的预测,推算出各规模下可能受影响的区域;中国在去年实施《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制定韧性城市的考核指标,如要求将推算的灾害死亡率控制于指定范围等,而「绘制四色等级安全风险分布图」也在其中。

有学者建议,政府应先界定何谓「韧性城市」,要做到哪些目标,再思考定下的标准,「现时各部门各有各做,缺乏整合所有减灾工作的框架。」他说,各部门各自邀请顾问做风险评估,但当中的评估方法或有不同,「风险评估的结果要有可比性才有参考用途,现时我们无法制作综合的灾害风险地图。」

有确实目标后,政府也要持续监察推进各项目的进度。香港红十字会高级经理 (社区备灾)杨绮华建议,本港可因应城市发展和天气变化建立「韧性城市」的具体关键绩效指标(KPI),并每年定期检讨跟进。香港工程师学会土木分部主席吴柏鸿也建议,可在巡查和监查设施效能上多设指标,以有效应对日后的极端天气。

柴湾环翠停车场一度被雨水没顶,场内有多部私家车。
柴湾环翠停车场一度被雨水没顶,场内有多部私家车。
世纪黑雨导致黄大仙中心北馆底层被淹没。
世纪黑雨导致黄大仙中心北馆底层被淹没。

部门检查「被动」 水土流失爆管无人知

世纪黑雨过后,石澳道两度出现路陷。有资深工程人员剖析背后原因,认为地底水土流失致渠管爆裂,与相关政府部门「被动」的检查机制有莫大关系,如同一路段的喉管横跨约5年才检查一次,未能预早堵塞漏洞。

有曾经任职路政署及渠务署等部门的工程专家指,大雨期间水土流失,令渠管失去承托,「大雨或喉管渗漏都会导致水土流失,继而引发路陷。」他指,当路面越阔、地下沙井越深,中间有任何一条渠管有裂缝,泥土就会跟着流走;泥土流失越多,地底的电话线、光纤和水喉越容易因无法承受下坠力而爆裂。

他指出,因各个路段的渠务检查工作也有合约,以路政署合约一般为期5至6年计算,合约期内只会进行一次以闭路电视监察渠管有没有爆裂,「虽然有检查时间表,但6年才检查一次,假设3年前检查过没有异常,今年已经开始有裂缝,却要留待下一个合约期才可以再作检查。」他指,路政署外,渠务署、土木工程拓展署也会在不同路段有公务合约,但各份合约加起来的检查也不够频繁,「可能8年、10年才检查同一位置,真的要等有明显下陷才洞悉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 北京建韧性社区

全球不少城市均已因应气候变化,制定建设韧性城市的相关策略,其中北京目标在2025年建立韧性城市的评价指标,并建成韧性社区。

北京市政府在2021年发布公布《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到目标2025年基本形成韧性城市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建成50个韧性社区、街区或项目,其中提出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和地下结构探测分析、提高建筑防灾安全性能,及建立韧性制度体系等。

纽约亦曾发布《A Stronger, More Resilient New York(更强、更有韧性的纽约)》,要求按气候变化新特徵,制定发展规划和修订标准,开发新的风险评估工具,及创建韧性社区等。

每日杂志组

 

《探讨极端天气下的城市韧性》系列

都市规划篇:  每日杂志|地理环境如「大水兜」危机四伏 增地下蓄水池超级堤霸 完善城市规划救港

超前部署篇:  每日杂志丨灾后应变屡受批评 专家倡设专责部门统筹 超前部署紧急避难方案

救灾复原篇:  每日杂志丨灌输自救意识 合力建韧性社区 全民变身「防灾士」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