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高端航运缺发展纲领 业界盼政府早日行动 开放数据转型「智慧港口」

2023-11-28 08:00

随着香港海运周及多个航运大型会议落幕,各界也关心政府如何为本地航运业发展作部署。回顾《施政报告》提出加快推动高端航运服务及业界交流,有业内人士指,香港坐拥多项优势,早已确立发展高端航运的目标,但政府未为业界设立「起步点」,使发展大计感觉「口讲口赔」。要更进一步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专家认为,政府应从吸纳人才、开放大数据及着力发展「智慧港口」等多方面入手,更重要是尽快推出行动纲领,使业界共同向目标进发。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出席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时,再次强调香港担当「超级联系人」角色。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出席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时,再次强调香港担当「超级联系人」角色。

要维持「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施政报告》提出预留2000万元,加快推动高端航运服务业的策略研究,并加强业界在国际及大湾区的交流。上星期,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出席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时,再次提及香港担当「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在物流、海事及航空等多方面提供高增值服务,支持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发展。

事实上,航运涵盖多元业务,除了货运物流,亦包括航运金融、船舶融资、保险、海事法律及仲裁等高端服务。多位专家分析,中央在「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已提出打造香港成为「航运中心」,及后进一步至「国际航运中心」及「高端国际航运中心」,故香港早已确立发展高端航运服务的目标,应更充分把握当前多项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定「起步点」助国家「走出去」

香港理工大学航运研究中心主任黎基雄教授指,航运并非单纯着眼于港口运力,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要成为「桥梁」连接内地和东南亚,联通一带一路,支持国家航运业「走出去」,「香港是国际化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也是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法律、市场规则等国际化标准也是优势。」

香港工程师学会机械、轮机、造船及化工分部前任主席司徒家成同意指,香港坐拥财务、法律、保险、物流和船东5大优势,但一直未见政府为业界设立提升业务的「起步点」,使航运业发展犹如无舵之舟。

有学者认为,香港要吸引更多世界知名的大型货船来港,巩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有学者认为,香港要吸引更多世界知名的大型货船来港,巩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理大曾发表《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策略调查研究报告》,提及「政府作用」是其中一个令本地航运业竞争力下滑的因素。报告指出,香港主要的航运对手新加坡,其航运业发展由政府主导,积极抓紧各个发展机遇,但港府一向秉承「大市场、小政府」的执政策略及放任式管理,成为本地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隐患。

预留2000万 尽快推行动纲领

理大董浩云国际海事研究中心总监叶子良博士直言,参考政府中央政策组过去做策略性研究的拨款金额以数百万元计算,是次批出2000万元属非常足够,惟港府未有公布研究会做得多深入。他希望,政府可尽快推出相关行动纲领,不然再多政策也无助推动业界发展,「其实绿色能源都倡议多年,一直没有后续发展,若然政府有行动纲领牵头就会更容易配合。」他续说,「物流是整体的,一个人做得不好就整体都做得不好。」

要进一步提升航运中心地位,各个专家也出谋献策。司徒家成认为,本地造船业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北上发展,在硬件层面已无法亦毋须跟内地匹敌,应加强高端科技、人才、市场推广等软件。针对航运人才,他坦言,要让年轻一代了解航运有发展空间,如某些机械、车辆因法规问题不能经内地港口转运,香港依旧可以做好中转位置,更要「宣传」航运不只是「行船」,也有涵盖不同范围,藉此吸引年轻人入行,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

部分公司聘人自行数车数船

叶子良认为,政府应该公开更多港口数据予公众参考,有利业界作出生意决策。他指,公司要提前为货运部署,预估不同时间运多少货物、货车和货船的数量等,甚至计划明年如何运用码头位置放货、预料建设新厂房是否有足够配套配合等,都需要实时数据分析,惟政府惯常统整好一个季度的资料才公开,企业在缺乏足够资料时,不便作出部署。他举例,各公司选址建设新厂房前,负责人也会希望透过数字,预估物流运输是否能够跟得上,尤其是每年旺季前后的数据,「大家都会在旺季争相出货,货运价钱、每一季的吞吐量等,都有助决定⋯⋯简单而言,欠缺数据,无法计数和决定是否投资!」

他指,由于无法从官方渠道取得实时数据,部分公司会聘请顾问在码头自行数车、数船,以取得第一手吞吐量资料。他估计,国际公司要拓展业务,会更乐意选择已取得周全数据及资料的港口合作,「伦敦港等地的数据非常开放,知道飞机起落、有多少航班,容易计算需要多少人才进驻和出差。」他建议,政府可渐进式开放数据,让总部设在香港的公司、公营机构可优先取得数据,让市民间接取得数据。

港府有着墨发展「智慧港口」,惟进度较其他邻近港口落后。
港府有着墨发展「智慧港口」,惟进度较其他邻近港口落后。

内地多港口早已「无人化」

另一边厢,港府也有着墨发展「智慧港口」,有专家直言,本地科技能够达至港口智能化,但受法规所限未能推动,而更大的掣肘在于码头是由私人企业营运,未有诱因鼓励商家投资及转型发展。

翻查资料,内地多个城市的港口早已「无人化」,如位于浙江省宁波舟山港的梅山码头及甬舟码头,其智慧系统能够同时支援36台远端遥控桥式吊机、100台远端遥控轮胎式吊机及62台智能「集卡(运送集装箱的卡车)」等规模运行。系统最高效率可在每小时处理35个自然箱(统计货柜数量的专用单位),比传统人手作业的18个自然箱多,更具效率。

黎基雄指,应用「智慧港口」好处多,除了加强营运效率,更可做好货物监察,「如果某个冷冻货柜的温度有所改变,都可以即时得知作出调控。」叶子良亦举例,货物清关、报关,资料可马上上传至物联网,让其他港口更容易追踪货物的情况。惟他坦言,本地推动「智慧港口」的进度稍落后其他地区,「现时人手操作足以应付日常货运,而且货量不断下跌,企业为何要再投放额外资源转型?」

司徒家成希望,政府多到不同地方的港口交流、吸取经验,更重要是各界航运专家要抛开商业利益考量,不吝啬分享专业知识,共同为日后航运发展设立「起步点」。黎基雄则认为,香港要多作推广,吸引更多世界知名的大型货柜船来港,巩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新一代入行意欲偏低  两地宜合作培训专才

海事人才是发展航运的重要一环,除了本地培训及吸纳专才,有学者认为,中港两地院校应加强合作,互补不足。

运输及物流局自2014年起设立「海运及空运人才培训基金」,支援业界人才发展及推广,其承担总额于2023至2024财政年度已达5亿元,惟开办航运、航海课程的院校有限,新一代入行数字仍然偏低。港府早在2018年「人才清单」加入海事服务范畴,包括航运融资专才、海事总管和造船师,惟截至去年10月只有不足20人来港发展。

大连海事大学的实习轮船「育鲲轮」近日访港,大批市民登船参观。
大连海事大学的实习轮船「育鲲轮」近日访港,大批市民登船参观。
大连海事大学的实习轮船「育鲲轮」近日访港,大批市民登船参观。
大连海事大学的实习轮船「育鲲轮」近日访港,大批市民登船参观。

上周适逢「香港海运周」,大连海事大学的实习轮船「育鲲轮」受邀第二度访港,并开放予市民登船参观驾驶台、轮机舱及生活区等设施,正在船上实习的学员更充当导赏员为市民讲解。理大董浩云国际海事研究中心总监叶子良博士指,本地院校设置实习轮船需投资大笔款项,建议善用内地资源,如加强中、港两地院校合作,如香港学生修毕本科课程,可获政府资助北上海事学校深造,再回港发展,「香港每年只需要培训5名海事律师,人数少难开办本地课程,学生可在港修读法律后,再回内地进修相关海事知识。」

香港工程师学会机械、轮机、造船及化工分部前任主席司徒家成亦言,要让年轻一代了解航运业涵盖领域广、有发展空间,两地院校可考虑开办双学位课程,吸引更多人入行发展,避免业界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况。

绿色航运大势所趋 港府应资助赶上转型

航运业界也重视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ESG),《施政报告》提出助力绿色航运,目标在今年底或之前就「助力全球海运和港口业务向零碳排放转型」提出行动纲领。有专家指,绿色航运环环相扣,各国也为绿色燃料竞争,港府应资助及推动中小企发展,才能赶上转型步伐。

《施政报告》提出助力绿色航运,图为湖北省宜昌市码头岸电建设及新能源船舶应用。
《施政报告》提出助力绿色航运,图为湖北省宜昌市码头岸电建设及新能源船舶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航运研究中心主任黎基雄教授指,绿色航运有不同维度,例如物流公司文件达至「无纸化」、货物包装可作分解等,也讲求上游和下游的物流合作回收包装物料循环再用,「整个运输的每一环节都要关注环保。」理大董浩云国际海事研究中心总监叶子良博士指,「绿色燃料」最为炙手可热,因为背后牵涉庞大投资进行科研,故现时各国也为燃料发展竞争,希望迈进2050年碳中和,并能从中获利。他续说,发展基建和船务的时间至少需要数十年,举例日本及新加坡早已开始投资及部署,多用甲醇和阿摩尼亚作燃料发电。

黎基雄指,大型航运公司及码头固然有能力作绿色转型,但本地物流业大多是中小企,或许只能作最基本的环保工作,希望港府能提升该些公司的转型能力,让整体航运业一同进步。

记者:仇凯瑭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