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馆历史博物馆齐展出载人航天成果 运载火箭返回舱瞩目

2023-11-30 17:15

陈国基(前)陪同中国载人航天代表团参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
陈国基(前)陪同中国载人航天代表团参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

航天员访港掀起航天热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将于明日(1日)起至明年2月18号在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展示载人航天工程的成果。两大展区展出近30 组展品,包括神舟13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舱内航天服、空间站模型,多支火箭的模型如长征2号F、长征7号、长征5号B运载火箭,以及新一代载人飞船及月面着陆器的模型等。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今日(30日)在香港科学馆举行的揭幕仪式上表示,展览全面并有系统地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来自信自强、奋斗圆梦的历程,冀可启发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打好创科知识根基,努力追逐航天梦。陈国基又指,国家正在进行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计划,也有香港地区的载荷专家进入选拔最后阶段,可见国家对香港的重视和肯定。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开幕典礼致辞。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开幕典礼致辞。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开幕典礼。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开幕典礼。
代表团成员参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
代表团成员参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
王亚平(前排右二)体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的互动展品。
王亚平(前排右二)体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的互动展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与少年太空人合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与少年太空人合照。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30年来奋斗历程

位于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展区以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为主轴,回顾中国载人航天30年来奋斗圆梦的辉煌历程;而香港科学馆的展区则展示工程方面的成就,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香港科学馆馆长(展览更新)殷翠荷介绍今次展品都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提供。展览的重点展品包括重达3吨的神舟13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实体,航天员王亚平、翟志刚及叶光复曾搭载此返回舱返回地球,观众亦可在返回舱表面看到被烧焦的痕迹。另一必看展品是神舟10号的舱内航天服,观众可360度欣赏航天服的细节。展区内亦有播放一段今年10月神舟17号航天员拍摄的神舟16号飞船返回地球的影片,该片是首次向公众展出;去年6月培侨中学学生陈蔓琳写给中国空间站内航天员陈冬的信件及陈冬的回信亦有展出。

 

展区展出多支火箭的模型。(黄伟强摄)
展区展出多支火箭的模型。(黄伟强摄)
观众可模拟航天员控制神舟载人飞船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
观众可模拟航天员控制神舟载人飞船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
焦点展品是神舟飞船的舱内航天服。(黄伟强摄)
焦点展品是神舟飞船的舱内航天服。(黄伟强摄)
亦有播放航天员的日常生活。(黄伟强摄)
亦有播放航天员的日常生活。(黄伟强摄)
航天员的飞行手册。(黄伟强摄)
航天员的飞行手册。(黄伟强摄)
返回舱表面看到被烧焦的痕迹。(黄伟强摄)
返回舱表面看到被烧焦的痕迹。(黄伟强摄)
空间站模型。(黄伟强摄)
空间站模型。(黄伟强摄)
航天员的食物。(黄伟强摄)
航天员的食物。(黄伟强摄)

展期长达2个半月 加深公众认识

香港科学馆总馆长李为君表示,航天发展不只有关科技的事,亦离不开历史发展,冀通过两个展览全面地展示中国航天工程的发展。他表示今次的展品是继2月在北京航天展后首次展出,可看出国家对香港的认同和重视。他亦指,指过去在港举办的航天展最长只有约半个月,今次展期长达2个半月,是香港展期最长的航天展,在展期内计划举办讲座及工作坊等活动加深观众对航天知识的了解。他表示预计能吸引26万人次参观,希望展览能成为青年了解航天的起步点,而后可装备自己为祖国贡献。

记者 郭颖彤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