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集体回忆旧式柴油机车「乔沛德号」10.4起香港铁路博物馆展出

2023-10-03 17:48

由明日(4日)起开始展出的「乔沛德号」已服务香港47年。谢宗英摄
由明日(4日)起开始展出的「乔沛德号」已服务香港47年。谢宗英摄

已退役的港铁60号旧式柴油机车早前深夜移入大埔的铁路博物馆,吸引大批铁路迷到场拍摄。该款柴油机车「乔沛德号」将由明日(4日)起开始展出。「乔沛德号」已服务香港47年,是九广铁路最后一批引入本港的柴油电动机车之一。康文署署长刘明光出席移交仪式致词时表示,「乔沛德号」是不少香港市民的集体回忆,列车和车站也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为方便市民参与了解,博物馆更推出「智博行」手机应用程式,给予市民最好的参观体验,希望与一众市民共同回顾本港铁路运输的变迁与发展。

相关新闻:港铁60号旧式柴油机车移入铁路博物馆 大批铁路迷到场拍摄

「乔沛德号」是九广铁路最后一批引入本港的柴油电动机车之一,此后一直于东铁綫服役。谢宗英摄
「乔沛德号」是九广铁路最后一批引入本港的柴油电动机车之一,此后一直于东铁綫服役。谢宗英摄
港铁车务及创新总监李家润(左)将60号柴油电动机车锁匙移交给康文署署长刘明光(右)。谢宗英摄
港铁车务及创新总监李家润(左)将60号柴油电动机车锁匙移交给康文署署长刘明光(右)。谢宗英摄
参与修复工作的文物修复办事处馆长谢志远(右一)、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林国辉(右二)。谢宗英摄
参与修复工作的文物修复办事处馆长谢志远(右一)、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林国辉(右二)。谢宗英摄
康文署举行「香港铁路博物馆60号柴油电动机车移交仪式」。谢宗英摄
康文署举行「香港铁路博物馆60号柴油电动机车移交仪式」。谢宗英摄
为方便市民参与了解,博物馆更推出「智博行」手机应用程式。谢宗英摄
为方便市民参与了解,博物馆更推出「智博行」手机应用程式。谢宗英摄

港铁客运服务总监杨美珍称,港铁未来会继续探索「列车的第二生命」,与康文署携手,为香港一众珍贵列车的历史保育工作作出贡献。

被问到未来铁路博物馆是否会因拓展而「移位」,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林国辉表示,现时地址旁有列车经过声音,市民参观时有充足的列车体验感。博物馆邻近居民区,有生活气息,交通方便,方便附近居民及学校学生参观。他强调,博物馆的选址需要长时间规划,相信当局会持续探讨,为香港博物馆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参与修复工作的文物修复办事处馆长谢志远表示,在对60号柴油电动机车的移交及修复工作中,最困难的是还原车身颜色。他指,该列车的车身由红、蓝、黄三种颜色组成,要在数十年风吹日晒的老化后还原最精准的颜色,离不开港铁工程技术部的反覆配对和翻查资料,以及修复人员用仪器不停对照颜色。其中,最难修复的蓝色更是只有在车内隐蔽、不见光的地方才可以找到。而在列车运送至博物馆的过程中,亦离不开港铁工程团队以及大埔地区团体人士的协作。

翻查资料,60号机车车型为G26型,由美国生产,同款机车在1974至1977年间投入服务,在电气化前用于拉动客车,其后用作拉动货卡、广通列车及紧急用途,至2020年退役。

60号柴油机车被命名为「乔沛德号(Peter Quick)」,以纪念1983年底出任当时九铁公司总经理的乔沛德。

两位服务东铁綫接近40年的资深车长高德添(左一)、张信泉(左四),分享各自「乔沛德号」的幕后故事。谢宗英摄
两位服务东铁綫接近40年的资深车长高德添(左一)、张信泉(左四),分享各自「乔沛德号」的幕后故事。谢宗英摄
两位服务东铁綫接近40年的资深车长高德添(左二)、张信泉(左一),分享各自「乔沛德号」的幕后故事。谢宗英摄
两位服务东铁綫接近40年的资深车长高德添(左二)、张信泉(左一),分享各自「乔沛德号」的幕后故事。谢宗英摄
「乔沛德号」是不少香港市民的集体回忆。谢宗英摄
「乔沛德号」是不少香港市民的集体回忆。谢宗英摄
为方便市民参与了解,博物馆更推出「智博行」手机应用程式。谢宗英摄
为方便市民参与了解,博物馆更推出「智博行」手机应用程式。谢宗英摄
博物馆更推出「智博行」手机应用程式。谢宗英摄
博物馆更推出「智博行」手机应用程式。谢宗英摄

活动现场亦邀请了服务东铁綫接近40年的资深车长,分享各自「乔沛德号」的幕后故事。

60号机车前车长张信泉和高德添均于1983年入职,从副车长开始任职,工作由观察路面环境到亲身驾驶列车,成长离不开60号机车。高德添表示,当年机车没有装设冷气和暖气,直言「冬冻夏热,真系意想唔到嘅艰苦」。他表示,曾试过在接近45度的酷暑待在车头,只有一把小风扇消暑陪伴。

谈及最难忘的经历,高德添表示曾驾驶机车到上水载客时,不少乘客赶往关口过境,导致车厢内水泄不通,甚至有人紧抓车头边沿强行上车,后经站长及警察先后劝喻后方能劝离。但他表示,作为列车长数十年,最欣慰的还是有乘客记得自己,「同个客打个招呼、经过上水、粉岭呢啲有情意嘅地方,辛苦但收获满!」

张信泉分享曾驾驶牲口卡时「神憎鬼厌」的经历。他称,由于机车发出的声音及气味,令北区、大埔的居民印象深刻,但当时条件有限,只能运至九龙的何文田才能够卸下牲口,直到2000年上水屠房落成,缩短行车距离并运至上水屠房卸载,方得以改善。

记者:谢宗英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