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暴雨|团体倡6招提升各区防洪能力 冀打造「海绵城市」减水浸风险 

2023-10-03 16:49

有团体提出6项建议,以改善本港的排洪能力。黄子龙摄
有团体提出6项建议,以改善本港的排洪能力。黄子龙摄

本港上月经历「五百年一遇」的世纪大暴雨,多区出现严重水浸沦为泽国。立法会「A4联盟」联同香港社建协会等多个专业组织今天(3日)提出6大建议,包括要求政府尽早提升本港的防洪与排洪能力,透过科技与大数据结合天气预报,尽早预测各区水浸情况并作出资源调配;又建议加强对违规僭建物的执法,冀特区政府将香港全方位建设成「海绵城市」,提升防洪能力。 

立法会新界东南议员林素蔚建议政府加强高地截流,指这市区防范水浸的崭新策略,适合香港山多平地少的地型,透过将雨水从半山进行截流,经雨水排放管道直排大海,有效减少流经下流地区的雨水,避免雨水积聚。林素蔚建议渠务署可以在全港探讨推展高地截流工作的可行性,研究兴建雨水排放隧道的具体地理位置,以收集极端天气下的雨水,避免其从半山冲至下流地区。

林素蔚建议政府加强高地截流工作。黄子龙摄
林素蔚建议政府加强高地截流工作。黄子龙摄
邓肇峰就世纪暴雨期间黄大仙严重水浸。黄子龙摄
邓肇峰就世纪暴雨期间黄大仙严重水浸。黄子龙摄
世纪暴雨期间黄大仙发生严重水浸。资料图片
世纪暴雨期间黄大仙发生严重水浸。资料图片
世纪暴雨期间黄大仙发生严重水浸。资料图片
世纪暴雨期间黄大仙发生严重水浸。资料图片
世纪暴雨期间黄大仙发生严重水浸,黄大仙广场北馆低层被淹没。资料图片
世纪暴雨期间黄大仙发生严重水浸,黄大仙广场北馆低层被淹没。资料图片
世纪暴雨期间柴湾环翠邨停车场水浸,有车辆被淹没。资料图片
世纪暴雨期间柴湾环翠邨停车场水浸,有车辆被淹没。资料图片
世纪暴雨期间筲箕湾耀东邨发生山泥倾泻。资料图片
世纪暴雨期间筲箕湾耀东邨发生山泥倾泻。资料图片

立法会九龙西议员梁文广表示,现时本港在大坑东、上环及跑马地皆设有蓄洪池,他以大坑东为例,蓄洪池总容量10万立方米,雨水可从入水口暗渠引流贮存,再排放至大海,确保下游居住人口安全。他建议在香港各区的水浸黑点附近建设地下蓄洪池,又认为应优先处理特别低洼地区及过去常出现水浸的区域,又强调有关建议并非让政府「大兴土木」。 

世纪大暴雨当天,黄大仙多处水浸成「水都」,本身是测量师、香港社建协会主席沙田市中心分区委员会副主席的邓肇峰早前到当地实地勘察,发现区内不少排水或截水装置被树叶枯枝堵塞。他表示,随著城市化发展、地面径流增加,以及洪泛平原减少,加上极端天气影响,本港低洼或沿海地区发生水浸的风险随之上升。 

邓肇峰建议政府可就今次黄大仙水患,制定「防洪三招」,包括在狮子山南面由东至西建造截流工程,引流到西面连接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经昂船洲附近海岸排出;又建议在在黄大仙祠以东,即停车场旧址,建造蓄洪池管理雨水溢流流量,而贮存雨水可用作洗街等多元化用途;在本港多个水浸黑点增加马路边去水用的集水沟(即俗称咖喱缸)的数量,减少暴雨期间去水位被垃圾堵塞所造成的影响。 

有黄大仙地区干事表示,因应2014年3月龙翔道发生水浸,当局曾考虑在摩士公园新建一个蓄洪池,项目原定已2015年完成研究并建议,惟延至2019年才立项,现时工程仍在规划设计中,动工遥遥无期,又对黄大仙中心发生水浸至今仍未完全清理工作感惋惜。

记者:黄子龙 

---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