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奇】留白‧就好 香港著名建筑师冯永基

2023-01-20 12:43

或者你不认识冯永基,但他的建筑作品,你总会去过:湿地公园、最年轻的法定古迹大会堂低座,还有尖沙咀海滨,以及心经简林等。退休前在建筑署主理近百个香港公共建筑项目的他,获奖无数。
人生下半场,他重拾画笔延续初中时已种下的水墨情缘,成为现代水墨画家,作品不但在国际拍卖会上出现,亦先后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和联展,最新举行以乒乓为主题的「七拾」回顾展,「乒乓球枱由两扇台板构成,球来球往之间,拼凑成我对建筑与水墨的两分情缘。」
水墨与建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冯永基说两者对留白均有相同概念,「有必要的留,没必要的舍。」建筑如是,画画如是,人生也如是,没必要,留白就好。

框架可以是限制,但也可以有无限的想像空间。
框架可以是限制,但也可以有无限的想像空间。

冯永基的工作室位处湾仔、毗邻蓝屋一条小横巷地下,对正北帝庙,阳光钭照入室,由落地玻璃窗往外望,像置身北京胡同,明明十分钟前还置身车水马龙的轩尼诗道,十分钟后却像走进世外桃源,「这是我的秘密基地。」一头白发配以黑色颈巾和外套,行年七十的冯永基,不慌不忙冲一壶茶,由因为疫情一再延期的回顾展,说到自己的童年和一波三折的求学之路。
「七个十年,拾得的悲与喜,也许人生犹如一场造化,每天能愉快活着,就是一天得着。」回顾展首站于西九文化区的艺术展亭举行,稍后移师广东美术馆和伦敦的「大师博览会」。展览包括建筑、装置及水墨画三种媒介,主轴是一幅由四百馀件旧建筑瓦片铺砌出来的特大乒乓球枱装置,「乒乓球是我至爱的运动,乒乓球枱由两扇台板构成,球来球往之间,拼凑成我对建筑与水墨的两分情缘。」
旧瓦片来自香港茶具博物馆的屋顶,冯说当时瓦片需要更换而被丢弃,如今有机会就让它在展览重生。他抽起其中七件瓦片高高挂起,隐喻「拾起」七段有起有落的人生经历。事实上,起起落落,确是他的人生写照,出身基层,单亲家庭长大的冯永基,母亲是清洁工,每日为口奔驰,他直言从无想过将来会做甚么工作,当然更无期望成为建筑师,甚至看起来有点虚无飘渺的艺术家。

永基出身基层,人生第一次远行,是丧父后随母回乡向婆婆交代父亲的后事。
永基出身基层,人生第一次远行,是丧父后随母回乡向婆婆交代父亲的后事。
那些年电脑还未普及,冯永基在建筑师楼要一笔一笔地画透视图。
那些年电脑还未普及,冯永基在建筑师楼要一笔一笔地画透视图。

 

转捩点 名校转学店

「屋企穷根本无钱让我学画画,但我很好彩,中学时遇到个好好的美术老师,义务教我画画,就算后来我被踢出校,仍然教了足足五年,不收分文。」初中读传统名校圣类斯,学校着重理科,他成绩满江红,只有美术科一枝独秀。中三转读私校威灵顿英文中学,要申请助学金才可以继续读书,由名校转「学店」,课馀还要到汽水厂搬汽水赚生活费,却成为他的人生转捩点。
「那时候最喜欢阅报,会剪低社论,常常代表学校参加校际常识比赛,可能比赛得多信心强了,成绩也有大跃进。」绘画比赛又战无不胜,高中成绩愈来愈好,考进当时仍未升格做大学的浸会学院传理系,「最记得面试时糸主任余也鲁问我有甚么专长,我说画画,还即席为他画了一幅人像,他看着很高兴,胡里胡涂就被取录了。」他大笑说。
「读传理系有好多分组的功课,同组还有梁家荣,到二年级时,好多同学去佳视、无綫、商台做兼职,当时的老师就说,个个去了五台山返工,留下上堂的应该都是无工开?」作为其中一个「无工开」的传理系学生,冯永基直言总是质疑自己是否适合做记者,自知家境清贫,其时连机票亦无钱买,又渴望到外国读书,一于破釜沉舟,放弃传理系,胆粗粗申请入读美国的大学再算。

九二年获建筑署推荐到纽约深造,冯永基在贝聿铭的建筑事务所上班,喜与偶像见面畅谈。
九二年获建筑署推荐到纽约深造,冯永基在贝聿铭的建筑事务所上班,喜与偶像见面畅谈。

 

总动员 破釜沉舟

「去外国读书要经济证明,户口根本无钱。」自言性格「鹌鹑」的冯永基笑说,面对如此「必败之局」,他人生第一次机灵起来,「我说可不可以给我多一次机会?让我下午再来。」他找来几个阿姨一齐来面试,以示中国家庭特有的团结,结果「人海战术」感动了负责面试的外国人,让他破格过关,可以留学美国。但好事多磨,因为邮递延误,大学的入学通知书迟了半年才收到,期间冯永基先后又读了两间大学,由社会系转艺术系,又由艺术系转建筑系。
「由文科转理科,多得一个香港人的鼓励,她说美式教育制度灵活,鼓励我一定要尝试,结果我找系主任商量,最初一年追得好辛苦,但总算过关。」不过,穷苦学生也得设法筹学费和生活费,「试过同一时间做三分工,既在华人餐馆洗碗,又要穿州过省到木厂工作。」那些年朝四晚十一的生活,多年后回想,不再苦涩,已成为人生重要的历练,还增添几分浪漫。
求学路波折重重,冯永基的求职路,却一帆风顺,七八年回港,遇正香港经济起飞,第一分工便在名师何弢的设计公司工作,「在学校图书馆,你会找到贝聿铭和何弢的名字,回港前胆粗粗写自荐信,竟然有回音。」师从何弢,机会不绝,他说最难忘是每逢午饭时间,何弢总请来知名人士举行午餐会,让他大开眼界。
起步亮丽,做了一年多,冯永基转投王董建筑师楼,拼搏作风不改,朝七晚十二,同样备受赏识,负责的重点工程项目包括愉景湾第一期住宅、愉景湾高尔夫球会会所,以及深水湾的名人大宅等。只是在私人公司,项目的对象多为富豪,其时在建筑界已薄有名气的冯永基直言「与自己的格调不大调和」,一九八四年,香港正就前途问题谈判,社会动荡,他毅然辞职加入政府。

擅长让旧物重生的冯永基,把他在《我与吴冠中对话》的装置艺术中所用的瓦片(见图),再次用于今次的回顾展上。
擅长让旧物重生的冯永基,把他在《我与吴冠中对话》的装置艺术中所用的瓦片(见图),再次用于今次的回顾展上。

减人工 加入政府

「那时辞职,好多人以为我另起炉灶,其实当时的心态是想参与公共建筑,宁愿减薪三分一都要走。」只是做了一年零三个月,这个拼命三郎不习惯政府节奏,又重投商界,辗转到八八年第二度加入政府,今次一做二十年,专责政府高层机密的建筑项目,见证主权过渡,既为梁锦松、黄仁龙设计官邸,又被传媒形容为「唐英年的御用建筑师」,负责的公共建筑项目设计破格,获奖无数。
「第二次再加入政府,足足做了二十年,我五十五岁辞职,离职那天是二○○八年二月十四日。」知所进退,是冯永基的人生座右铭,他选择以人生另一阶段送给太太作为情人节礼物,「做了几个我喜欢的建筑项目,包括湿地公园和尖沙咀海滨长廊,赢了几个建筑奖,我觉得是时候做一些其他工作。」
退休后他并没有停下来,由建筑师到成为水墨画家,重拾画笔,努力创作,又在中大教书,早前他就应大会堂邀请,与历史学家丁新豹一齐主持讲座,与大众谈公共建筑。
「我的人生有好多阴差阳错,遇到好多帮助过我的人,到自己有能力,都希望可以帮其他人。」义务教画,全心投入水墨创作,以水墨记录香港的山水、创作呼吸系列,他说特别锺情又长又窄的画框,就像透过窗门,欣赏外面的景色。「框架可以是限制,但也可以有无限的想像空间。」由建筑到艺术创作,习惯在框架限制中寻找空间,有必要的留,没必要的舍,喜欢留白的冯永基,其人生也一样,总是恰如其分。

 

说不完的建筑故事

建筑背后的故事,总是引人入胜。政府总部为何要搬家?由筹建心经简林的缘起,到尖沙咀海滨的前世今生,与建筑「离婚」,却又欲断难断,冯永基总有说不完的建筑故事。鲜为人知的是,位于九龙公园入口的「食环署食物衞生教育及资源中心」门前,放置了一对爱奥尼克式石柱,它的由来,原来与冯永基亦大有关系。
故事发生在九三年,其时他路经余仁生总店,即中环中心的前身,见地盘工人忙于拆卸正门的石柱,忽发奇想要把这些旧建筑组件留下,辗转找到余仁生的后人,经过一番转折和努力,问准了该新项目的建筑师,终于可以取走这本应被弃置的历史遗物,并让一对石柱得以重置,不致成为堆填区垃圾。

余仁生总店重建时打算丢弃的一对爱奥尼克式石柱,因冯永基而获重生。
余仁生总店重建时打算丢弃的一对爱奥尼克式石柱,因冯永基而获重生。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