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奇】没遗憾的人生 精神科专科医生黄重光

2022-12-28 15:42

说黄重光是精神健康界KOL,应该不为过。医学博士、教仔专家,这个精神科专科医生外号多多,在大气电波以至大小精神健康讲座,都是常客。疫下,他还找来孙仔孙女粉墨登场,拍片推广他多年来身体力行的十个处世之道,以攻为守,转危为机。
他说:「我都是社会一分子,要适应疫情,做临牀工作,看到很多人活得很不开心,好想分享心得,教人如何活得好一点。」
行年七十,行医逾四十年,在诊症室看尽无常人生,总是笑容满面的黄重光,够胆大声说自己「人生无遗憾」,因为他自觉活得好,身心健康,有幸福家庭,喜欢自己的工作,甚至无想过退休,现在还矢志推广全民精神心理健康教育,认为要拥有没遗憾的人生,其实没想像般难。

行年七十,行医超过四十年,黄重光却够胆大声说自己的人生无遗憾。(小图)黄重光小学成绩满江红,免强升中一又要留班,但父亲一番话,竟可以激发他发奋读书,甚至令他对人脑潜能与人性产生好奇。
行年七十,行医超过四十年,黄重光却够胆大声说自己的人生无遗憾。(小图)黄重光小学成绩满江红,免强升中一又要留班,但父亲一番话,竟可以激发他发奋读书,甚至令他对人脑潜能与人性产生好奇。
克服中文的读写障碍成为医学博士,黄重光说自己的成长故事,正是体现大脑有无限发展潜能。
克服中文的读写障碍成为医学博士,黄重光说自己的成长故事,正是体现大脑有无限发展潜能。

 

 

黄重光的医务所既是诊症室,也是小型健身室,那里有一件四十公斤的负重背心,穿在身上会像拆弹专家,令人举步难移。「以前会去健身室,疫下无得去,就在医务所做运动,一星期做三天,每次一小时。」黄重光说:「疫情下生活好多变化,都要找方法适应。」山不转就人转,办法总比困难多。
健谈的黄重光,由早年创建的「ICAN全人教育」到「抗疫乐活十个Action」,以至教家长培育子女成为人生大赢家的系列新书等等,一开口便滔滔不绝。作为「教仔专家」,他的童年也不好过,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并不富裕,一家住在板间房,生活已经艰苦,还要在严父军训式管教下,克服读写障碍,「爸爸是军人,参与过抗日,教育方式好似军训。」
「当年一家六口睡在一张碌架牀,我和哥哥睡上格,妹妹和爸妈睡下格。」有四弟兄姐妹的黄重光,是家中长子,父亲对他特别严厉,「那个年代,一般小朋友二年级才学英文,我三岁就学。」偏偏他小学时成绩总是满江红,勉强升上中一,仍难逃留级命运,「拿着中一的成绩表战战兢兢回家,以为实死无生,没料爸爸竟然无打无闹,只语重心长的说:阿仔,你已经长大,我希望你想清楚,自己想做一个怎样的人?想如何过这一生?」

改变一生的晚上

一九六七年七月的这个晚上,十二岁的黄重光,因为父亲给他的两个问题,让他想了一整夜,那个晚上也改变了他的一生。「我一直想,想到天光,心中有把声音对自己说:我唔要再衰落去,我要努力。」决定重读中一,并由满江红到全级考第一,他说自己的成长故事,正是体现大脑有无限发展潜能,由反思到醒觉和实践的最佳例子。
「中一留级前,读书无动机,之后有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亦令我对人的脑袋产生无限好奇。」成绩大跃进,中五立志做医生,但仍然被中文的读写障碍困扰,「好在港大医学院用英文教学,不过会考中文就差点不合格。」每次写中文总是执笔忘字,他亦不讳言,其系列育儿丛书,都是靠口述,由其他人执笔。过关斩将成功考进医学院,还顺理成章主修心仪的精神专科。
「对人性好奇,希望了解别人也希望了解自己,这都与成长有关,我好庆幸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长大,爸爸虽然严厉,但也感受到他的爱,他几穷都好,宁愿行路都会悭钱买玩具给仔女;星期六、日一家人会去玩,是爸爸让我知道身教的重要,到自己为人父,便同样身体力行。」七七年港大医学院毕业,其后在青山医院任职,并在中大精神科学系当教授及系主住,黄重光是当年罕有在英国接受儿童及青少年精神训练的精神科医生。
人的脑袋最复杂,黄重光的病人,最年长的八、九十岁,主要是抑郁症、焦虑症和大脑退化,最年幼的小病人,更不足一岁,「最常见的青少年精神科问题,包括成长障碍、自闭症、过度活跃和读写障碍等,有些问题需要长时间处理,有些问题相对简单,只要父母对子女有适当的关爱和培育,小孩成长后,问题就会逐渐消失,我就是最佳例子。」子女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父母亦受冲击,黄重光说有些问题更牵连几代,需要时间抽丝剥茧。

山不转人转,在疫情之下,诊症室成为他的健身室。
山不转人转,在疫情之下,诊症室成为他的健身室。

 

 

迟来三十年的醒悟

「试过收到一封信,写信的女士是一个祖母,她说与女儿的关系好疏离,直至有一日,见到孙女打烂家中一件贵重古董,女儿立即打闹非常愤怒,这一幕令她想起三十年前的自己,令她恍然大悟。这位女士迟来三十年的醒悟,令人深思,孩子小时候的经历,影响可以好深远,问题会跨代出现,等到长大发现问题才接受心理治疗,虽然都有机会改变,但时间代价就好大。」
除了成长的郁结,他也遇过情绪崩溃的求助者,经历生离死别,触目惊心。「大约二十多年前,遇过一家人,妈妈送两姊妹坐校车,姐姐因为忘记带功课,叫妈妈回去拿,两个小朋友亲眼见到妈妈过马路时被车撞死,可以想像到,两个小朋友的心理创伤有多大,尤其是姐姐,就算妹妹和爸爸不怪责她,她都会怪自己,这个阴影随时跟足一世。」
黄重光说,不幸中之大幸的是,这个家庭原本的关系很好,「最记得意外后一家三口一齐来诊症室,他们彼此正面的关系,绝对有助复元。让孩子将内心的创伤倾诉出来,先抒发情绪再解结,只要能打开心窗,康复的路并不漫长。」

不只医病的医生

九七年离开中大私人执业,并关注全民精神心理健康教育,黄重光说:「早在离开前几年,已定下人生的方向。治疗病人有意义,但帮的人始终有限,唯有透过研究,确立系统,加强公众精神健康的教育,让家长了解昔日的经历如何影响今日的自己,有反思,才可以醒觉,带来真正改变。」他认为,精神科医学不只医病,而是助人强化自己,提升精神心理健康。
二○○五年,黄重光成立非牟利志愿机构「全人教育基金」,向成年人和学生推动「ICAN全人教育」培训,又经常为政府部门、工商机构和办学团体主讲相关的讲座和工作坊,将创新的心理学模式应用到现实环境,强化整体人口精神心理健康,而于二○一三年,他创建的精神教育模式更获提名「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年度教育家」,为首位荣获提名该奖项的华人精神科医生。
生老病死,是人人都得面对的过程,行年七十的黄重光说,睇得通人生,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他形容自己的人生已无遗憾,「无遗憾不代表做甚么都成功,无遇过挫折,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和挫折,就看你是否有能力面对人生的变化。」以攻为守,转危为机,黄重光说,要保持身心健康,「每天对自己说我是有福的人」,过一个没遗憾的人生,其实没想像般难。

黄重光认为精神科医学不只医病,关注全民教育的他,积极主持精神健康讲座。
黄重光认为精神科医学不只医病,关注全民教育的他,积极主持精神健康讲座。

 

 

一门三杰

亲子之间爱的联系,黄重光深有体会,说的不是父母勉强子女依从自己的意愿做事。他以自己三名子女为例,儿子是医生,二女是心理学专家,幼女则是兽医,一门三杰,因他三子女均深受他影响,「最开心是,这些志愿都是他们主动的决定。」他强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以身作则,都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元素。
「我在公立医院工作时,子女仍是小学生,我工作十分忙,好在住宿舍,就在医院隔篱,我的原则是不必要的应酬不去,工作做不完就分段做,八点前一定返屋企,到十点等子女上牀睡觉,才再返医院继续工作。」有质素的相处弥足珍贵,绝非只花在「功课问责」可比,「一家人能够快乐相处,三代同堂是我人生的最大福气。」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