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6成半人患脑小血管病 中大吁市民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2022-07-22 17:40

中大医学院脑神经科团队早前进行全港社区脑健康研究。中大图片
中大医学院脑神经科团队早前进行全港社区脑健康研究。中大图片

世界神经病学联合会将每年7月22日订为「世界脑健康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全民脑健康」。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脑神经科于2019至2021年期间透过全港社区脑健康研究筛查550名40至75岁市民,发现当中逾6成半参加者罹患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是中风及认知障碍症的主要成因,研究团队冀藉世界脑健康日,呼吁大众管理可引致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因素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由中大利国伟脑神经学、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任及香港脑科学会会长梁慧康领导的研究团队,自2019年起为550名来自香港各区不同阶层、年龄介乎40至75岁、并未曾患上任何脑神经疾病的市民进行脑部磁力共振分析,发现当中55%潜藏不带病徵的轻度脑小血管病,11%罹患中度至严重脑小血管病,及22%出现微出血情况。

高血压是引致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团队亦为超过2,150名市民量度血压。根据世界衞生组织血压标准,成人正常血压水平应为120/80mmHg 或以下。是次筛查发现只有34%市民的血压处于建议水平,另有28%市民收缩压高于140mmHg或舒张压高于90mmHg,当中近6成人从未确诊高血压。

脑小血管病是中风及认知障碍症的主要成因,目前可透过影像检查发现病变。中大图片
脑小血管病是中风及认知障碍症的主要成因,目前可透过影像检查发现病变。中大图片

梁慧康表示,脑小血管病变一旦出现,往往很难逆转,因此及早预防尤为重要。导致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因素,例如「三高」是非常普遍的慢性疾病,患者初期大多无明显症状。定期检测有助识别无症状人士,以便及早安排介入治疗,防止情况恶化及出现并发症。市民应按年龄、家族病史及其他风险因素,定期进行血压、血糖及血脂的检测,及早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

除高血压外,导致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体能活动、社会及心理因素、中央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脏问题。有研究显示中年时期开始调整生活习惯能有效改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包括定期检查与及早控制「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避免吸烟;避免过量饮酒;维持理想体重,保持体重指标(BMI)在25以下;保持均衡饮食,多菜少肉,并减少油、盐、糖的摄取;进行恒常带氧运动 (即每星期进行最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带氧活动,例如急步行或远足);多做「脑部运动」和学习新技能,例如阅读、学习使用新科技或参与桌上游戏;保持活跃的社交生活,例如参加长者中心活动、兴趣班及义务工作等;保持心境开朗,并维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助理教授叶耀明呼吁,市民应提高预防中风及认知障碍症的意识,及早管理脑小血管病风险因素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以减慢认知功能衰退,保持血管及脑部健康。

星岛新闻集团庆回归25周年专题网站,请即浏览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