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究指骤旱现象形成速度加快 对香港或有更严重威胁
2022-04-20 13:34
香港理工大学的最新研究却显示,骤旱风险正日益增加,并发现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骤旱现象在中国南方及世界多个地区形成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由于城市往往有较明显的热岛效应,骤旱对香港等城市化地区,或造成更严重的威胁。
理大研究发现,长三角至海南省一带的中国东南区域,面对快速乾旱的风险较高。普通旱情需时5至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酝酿,始达到最大的强度。但在2000年至2020年期间,5日之内形成的骤旱,占同期所有骤旱的比例上升达18.67%。
带领研究的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助理教授王硕说,骤旱的特点是迅速在一个月内形成,而且土壤的水分枯竭得很快,意味著早期预警的指标较少,影响对抗旱情的准备工作,甚至令农作物和社会承受较普通旱情更严重的打击。骤旱形成时通常伴随气温较平均温度高及降雨不足,从而引发例如骤旱和热浪同时出现的复合极端气候现象。由于城市往往有较明显的热岛效应,骤旱对香港等城市化地区,或造成更严重的威胁。
团队综观全球过去21年曾出现的骤旱,综合发展时间尺度以及迅速发展的成因,让政策当局和受影响人士更了解骤旱的风险,并推动骤旱预报和预警系统的创新研发。根据人造卫星对土壤水分监测,在过去21年间,全球出现过的骤旱事件中,多组数据分析显示有大约33.64至46.18%在5天内形成;占同期所有骤旱事件比例,上升3.23至19.03%。结果显示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骤旱虽然不是发生得更频繁,却是在更短时间形成。此类恶劣气候现象多发生在潮湿和半湿润地区,包括东南亚、东亚、亚马逊盆地、北美东部和南美南部。因高温、少雨和高水汽压差导致的大气乾旱情况,容易引发骤旱。土壤水分下降伴随着饱和水汽压差增大,并通过陆—气反馈加速土壤湿度下降。因此,陆—气相互作用强烈的中国东南区域较容易发生骤旱。
与传统的、缓慢发展的旱情相比,骤旱随着土壤水分快速消耗而演变,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农业系统的失衡。2012年夏季出现的骤旱,就对美国中部的玉米农作物做成估计约357亿美元损失。王硕提出,各地政府和公众应在常见的极端气候现象之外,意识到日益增加的骤旱风险,并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新型天灾,亦有必要改良传统旱灾监察系统和指标,及时掌握急剧演变的骤旱情况。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