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迎虎年|农历新年传统习俗一帖睇 贴挥春都要拣时辰?

2022-01-30 11:00

一般而言大扫除后至除夕前都可贴上新挥春。资料图片
一般而言大扫除后至除夕前都可贴上新挥春。资料图片

新年新开始,虽然今个农历年要在疫情下度过,外出贺年活动势将减少,但如希望新一年能转个大运,仍有不少传统习俗可留意参考。 

●年廿八:洗邋遢 

俗语常云「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是大扫除的日子,把家中的杂物、污垢清理出去,乾乾净净过个好年。「大扫除」有去旧迎新的意思,把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迎接新年。如果想跟足传统,大家不妨购买碌柚叶用来冲凉,及以碌柚叶煲水,清洁家中角落,驱走霉气。 

年廿八「大扫除」有除旧迎新的意思。示意图
年廿八「大扫除」有除旧迎新的意思。示意图

至于贴挥春方面,一般来说,自农历年廿四起已可以贴挥春,至于年廿八大扫除后、除夕晚(今年除夕为年廿九)前、以及立春当天亦适宜贴挥春,取「迎春接福」意义,最好挑选阳气盛的时间贴,即早上 6 时到中午 12 时之间。先将旧挥春取下撕破,再贴上新的挥春。贴上挥春后,一般会留等待到来年岁末或立春才拿掉。 

●除夕:丰衣足食团年饭 

除夕夜,肯定要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地食餐团年饭,辞旧迎新岁。团圆饭上少不了鸡、鱼等,取其有好世界、年年有馀的意头。部分家庭在除夕夜更不会洗碗,更会特意煮多点饭菜留作翌日食用,取其盘满钵满、衣食无忧等意。 

派利是:俗语有云「利利是是」,派的人希望将祝福和好运给予收的人。利是又叫红包、红封包,最早期的时候是一张以毛笔写有吉祥说话的红纸,后来变成放桐板,现代则演变成放金钱。除了新春拜年时,长辈也于年三十晚会派利是予晚辈作「压岁钱」。

长辈会给孩子压岁钱。示意图
长辈会给孩子压岁钱。示意图

●初一:忌洗头、打烂东西、丢垃圾 
年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习俗与禁忌也特别多: 
食旧饭——大年初一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寓意去年的食物吃不完,今年还有剩馀,取其「年年有馀」的意思。
说好话——传统上,过年期间要尽量说好话,不要说不吉利的字词,例如「死」、「病」、「输」、 「穷」、「破」等字眼。若不慎犯禁,长辈均习惯说「童言无忌」等话语化解。
「新正头」忌扫地与倒垃圾——传统上每家每户都藏有福气和财运,如果初一洒水、扫地与倒垃圾,就会将财神爷送走,亦会扫走财富与好运,所以当天不能掉垃圾。
忌打破东西——传统认为新年期间打破东西会破财破运,若不小心打破了,就要用红色的纸包起来,然后默念「岁岁平安」(取其谐音)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的吉祥语。

除夕夜一家人会齐齐整整食团年饭。资料图片
除夕夜一家人会齐齐整整食团年饭。资料图片

●初二:开年拜年,送礼要成双  
年初二是开年,以往传统习俗是出嫁女儿返回娘家拜年、吃开年饭的日子。而带回家的礼品忌用单数,这是不吉利的意思,因为单数一般用于白事,红事则会是双数,所以礼物要双数。现在这习俗变成了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有些人仍会保留送双份礼物的传统。 

●初三:「赤口」不宜拜年 
年初三为「赤口」,亦称为「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会带来不吉,是日会容易祸从口出,拜年时与人吵架,所以不宜外出及拜年。   

●初四:忌外出、留家接神明 
大年初四是民间习俗接神日,迎接众神明、传说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传说灶王爷会点名,因此人们应该守在家中迎接众神明,不宜外出,以保一年家宅平安。 

●初五:送穷日清垃圾、祭财神 
初五有「破五」之称,初一至初四不能打扫的禁忌在这天解除,亦是「送穷日」,俗称「赶五穷」(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黎明到来便打开门户放炮仗、「祭财神」、「扫房子」、「吃饺子」、「送穷」,有辟邪除灾、迎接美好的意思。初一到初四的垃圾为「财气」,但到初五以后便会变成「穷气」,所以初五要将过年期间的垃圾清扫乾净,否则会带来穷困。 

●初六:启市 
相传女娲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生灵,先造六畜再造人,因此有六畜之日的说法:初一鸡日、初二狗日、初三猪日、初四猪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而初七日为人日。古时「马日」又叫挹肥,农民会在这天落田、准备春耕,后来人们也在这一天才开始工作或做生意。所以不少店铺、打工仔会选择在初六「启市」。 

●初七:人日、诸事不宜 
相传这天是神创造人的日子,所以是人类的生日。但这天传说又称「七煞日」,要安顿身心,避免出远门,勿与他人争执。 

●正月十五:元宵节 
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在饭后吃汤圆,然后出外赏花灯、猜灯谜。 

立即下载 | 全新《星岛头条》APP : https://bit.ly/3yLrgYZ

元宵节家户户会在饭后吃汤圆。资料图片
元宵节家户户会在饭后吃汤圆。资料图片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