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多区「6仔店」耗资2.5亿 仅作宣传物非所值
2022-01-25 07:13
环保署斥资逾二点五亿元,在全港开设二十二家俗称「6仔店」的回收便利点,近日署方「报喜」指去年回收量上升,不过环保业界质疑,由外判商营运的「6仔店」大部分合约逾千万元,费用高昂,质疑当局花巨额公帑只做宣传,仍旧将九成回收塑胶送往堆填区,缺乏长远策略配合,物非所值。业界预视未来回收量增加,如由中央统筹废胶回收,转交本港厂商发展塑胶再造产业链,会更具效益。有本地塑胶回收厂指,厂方有能力发展再造綫,但因「收胶不足」局限发展,期待日后实施垃圾徵费提升回收量,可实现本地再造工业。
二○年年底起,由环保署外判、挂上醒目绿色「6」字招牌的「绿在区区」便利点进驻各区,俗称「6仔店」的便利点坐落闹市,面积千尺,以落地玻璃及简约装修见称,吸引年轻人及市民排队回收废物。环保署指,「6仔店」的回收量较上一代的大型社区回收中心多,去年全年收到九千吨回收物,四成为塑胶,两成半为废纸,回收量较前年上升逾四倍,并预告今年上半年会再增十家「6仔店」,以及推出「绿绿赏」回收奖赏计画,目前已发出逾十一万张积分卡及推出手机程式;并已在全港设十一个「回收环保站」及逾百个「回收流动点」。
18家店缴逾千万合约费
对于重新包装、耗资二点五亿元的「6仔店」取得成效,香港环保科技专业人员总会会长倪汉顺表示欢迎,认为较之前踏前一大步,至少引起公众关注,达致宣传教育,培养更多年轻人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之目的,而回收量增加正是立竿见影效果。他指,预期未来增加「6仔店」是趋势,但每家「6仔店」平均成本逾一千万元,若只做宣传工作,物非所值,成本太昂贵。
根据环保署资料,二十二家「6仔店」合约费用由六百多万至一千八百多万元,逾千万元以上的达十八家,当中「绿在梅窝」合约费用达一千八百五十六万元,是二十二家之冠。现时环保署有为「6仔店」设定目标回收量,并每季度公布总回收量、八项回收物的回收量,以及到访人数等,增加透明度。
扎根大埔区多年的环保协进会,现时营运「绿在大埔墟」,该会总干事邱荣光指,「绿在大埔墟」的合约价仅六百九十六万元,是二十二家当中第二低。他指,过去十年环保协进会一直在大埔区进行回收工作,成效甚佳,因此早前投标「6仔店」时,亦以之前人手及营运成本作标书标准。
便利点回收量屡创新高
不过邱荣光指,现时只聘请两名全职员工,但「6仔店」位于广福道十字路口黄金地段,每日有不少市民回收废物,因要肩负教育工作,如介绍胶樽分类、杂志去钉等,需增聘数名全职员工及多名兼职,担心出现亏损。
邱荣光拒绝透露租金,只称每月垫付后向环保署报销,有一定经济负担。不过街坊指,上址前身是金铺,疫情前月租达二十万,估计现时租金亦近十万元。他指,环保署就回收量设有目标回收额,每月公布回收量等,如去年第三季「绿在大埔墟」总回收量达一百一十四吨,再创新高,当中塑胶增加四吨,其他回收物增加十至二十倍。
营运「绿在田湾」的绿色工程成员Victor指,由去年二月起,回收量由之前不足十吨有所上升,去年第三季的总回收量更达八十五吨,更试过单月回收三十吨的纪录。
倪汉顺指,「6仔店」确有助提升包括塑胶、废纸、金属、玻璃樽、四电一脑、小型电器、悭电胆及光管、充电池等八类物料的回收量,但现时做法仍是将收集到的物料经分类后,再运送至认可的下游回收商作后续处理。
仅一成物料分类后循环再造
倪汉顺续称,现时每日会将回收到的九成废塑胶、共约二千三百一十二吨,送到堆填区弃置,若当局持续增加「6仔店」继续催谷回收,但仍旧将大部分废塑胶送往堆填,未有完善后续配套,做法值得商榷,完全是浪费资源。他指,如能从每日堆填废塑胶中抽出一成作回收,即有二百吨,相信有助本港发展废塑胶再造产业链。现时本港的塑胶回收厂,只进行将废胶处理成回收原材料工序,然后将所有原材料送到海外国家循环再造。
邱荣光亦认同,政府要深化回收政策,利用增加回收量的机会,认真研究及推动发展本地废物料再造的产业链,有利本地就业。他指现时经香港出口的塑胶材料,主要出口马来西亚及泰国,由当地工厂循环制成再造胶产品。
收胶不足局限拓本地产业链
身兼香港废塑料协会常务会长的民主思路成员黄頴灏指,现时由「绿在区区」回收得来的废塑胶每月约二百吨,仅够一家塑胶再造厂营运达致收支平衡,若要有盈利,至少每月收集到四百吨废胶再造。而推动回收,长远不能单靠政府补贴,但「唔做仲差,更多塑胶去咗堆填」。他指,要增加废塑胶回收量,除靠「6仔店」推广,尽快实施垃圾徵费亦是方法,可加速市民养成垃圾源头分类习惯,增加回收废塑胶数量。
有十多年从事回收和再生产品制造经验的碧泉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小姐指公司有将废塑胶处理成可循环再造原材料,除小部分用于生产环保胶衣架,其他全部出口外国,她指,工厂有足够生产力将废塑胶制造成原材料及再造为产品,问题在于「收不够胶」。
王小姐续称,现时工厂每月只收到一百吨废胶,若要收支平衡,每月至少要收到三百吨废胶;若要有盈利,则要收到四百至五百吨废胶。她指,期待未来港府增加废塑胶回收量,并推动及发展本港的废塑胶再造产业链。
《星岛日报》
立即下载 | 全新《星岛头条》APP : 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