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猖獗难治

2021-12-29 04:30

■知名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拒买收视率。
■知名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拒买收视率。

  (星岛日报报道)「九成以上的电视剧都存在买收视率的情况,收视率造假是困扰影视行业的一颗大毒瘤。」继官媒央视调查报道揭发豆瓣评分「超前点评」影视剧的荒诞现象,以及批评「水军控评」乱象。《法治日报》报道日前再引述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披露收视率造假顽疾。李学政直言,其今年参与投资的一部电视剧,「一共卖了一个多亿,却花了九千万元(人民币,下同)买收视率。」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打击流量造假、网络水军」专项行动。
知名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总监制和总发行人李学政,五年前就公开批评收视率造假,但这个顽疾至今没有多大改善。《法治日报》报道,李学政自称,《人民的名义》开播前,他和团队成员也曾纠结是否要买收视率,但最终放弃,将三千万元用于宣传推广。令人欣喜的是,该剧收视率表现强势,这也是李学政对收视率造假的一次宣战。
造假已成「潜规则」
  收视率是指某时段收看某频道或节目的观众,占市场观众总数的百分比。在影视行业,收视率造假似乎是一个秘而不宣的「潜规则」。李学政介绍,收视率造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直存在,电视台用高收视率获得了更多、费用更高的广告,制作方能够更快拿到电视台回款(一般电视台只会提前打部分款项给制作方),广告主则可以拿着高收视率交差。
  导演郭靖宇曾于二○一八年在微博公开称,其执导的影视剧《娘道》需以七千二百万元购买收视率,但因不愿买收视率而被电视台长期搁置。李学政参与投资的一部电视剧,今年四月在衞视播出,他透露,这部剧一共卖了一个多亿,却花费九千万元买收视率,「挣的钱全部花在这上面了。」
  李学政亦担心,专业造假机构愈发壮大。愈来愈多的影视机构和数据公司加入造假行列,或成为衞视造假的帮凶,或直接沦为造假的主谋。
  参与过不少网剧创作的编剧郭明(化名),对收视率详细研究后发现,从前隐藏在黑暗中、专门操作购买收视和「污染」样本户的第三方机构,近年来更加明目张胆。
  他们变身成所谓的「宣传公司」,「宣称只要把宣传部分外包给他们,就能帮你铺到全国各地,收视效果会到达多少,且一周内就会有效果。但真正的宣传团队是不敢打收视保票的,因为他们很清楚宣传能带来多大的收视效果。」郭明说。
相关法例没严格执行
  实际上,早在二○一六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发文「全国省级电视台签署《恪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强调电视剧购销合同中,不签订以收视率和以收视率排名定价、议价的条款。但上述公约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李学政透露,发行方和衞视如今更多采取默认双方的形式,若达不到收视率数值要求,播出方就可能拖延付款回账时间,有的甚至扣钱。「收视率数值是无法保证的,这就反逼制作公司去买收视率,否则就不能及时结帐。」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汪海林说。
  汪海林认为,收视率造假乱象沉重打击了整个影视行业。特别是二○一二年后,大量资本进入,大批新公司没有创作资源,他们研究市场后发现,虽不会拍戏但可以直接买收视率,很快便通过这种方式把拥有资源、富有经验的老牌公司打败了,市场被这些不会拍戏的公司抢占了半壁江山,老牌制作公司「认清形势」后不得不跟进,全行业被收视率绑架,电视剧水平下降便在情理之中了,「因为剧好不好,已经没有人关心了。」
 

關鍵字

最新回应

本網站正使用 Cookie

我們使用 Cookie 改善網站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 政策。 Cookie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