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少子化」响警号 谷生育率刻不容缓 改善家庭政策 稳定经济就业

2021-11-18 04:04

香港生育率近年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去年更创历史新低,仅约4.3万名婴儿出生,换算下即平均每名女性生育少于一名儿女。资料图片
香港生育率近年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去年更创历史新低,仅约4.3万名婴儿出生,换算下即平均每名女性生育少于一名儿女。资料图片

「两个够晒数!」这句源自家计会75年节育宣传片的口号家传户晓,落在今天少子化的香港社会已未必适用。香港生育率近年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去年更创历史新低,仅约4.3万名婴儿出生,换算下即平均每名女性生育少于一名儿女。与此同时,最近有调查显示,约3成受访者表示不会在港生育。学者指出,政府过去一直未有正视生育率低的问题,担忧有关现象将持续一段时间,且难以解决,长此下去势将影响人口结构,加剧人口老化问题。要改善情况,除减税等经济诱因,亦需各种社会条件配合。

据统计处今年9月推出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香港婴儿出生数目按年下跌,由约5.65万名跌至去年约4.3万名,其中去年较前年跌幅,达负18%。家计会数据显示,怀孕前检查数字近5年一直平稳,约6千多宗,但去年跌至3700人。家计会强调,有关跌势与疫情相关,数据未能反映香港全面生育情况。

生育率跌幅比沙士时严峻

值得一提,去年的出生数字更低于当年沙士及沙士翌年,分别约4.6万及4.9万名婴儿,更创下1981年有纪录以来的新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叶兆辉指,与03年沙士相较,当时疫情维持时间不长,仅3个多月左右,相反今次新冠疫情已持续近两年,故此香港近几年有明显出生率下跌现象。他补充,当年人口老化问题不及近年,适龄结婚产子人数亦较目前多,故后沙士年代出生率能反弹。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首席讲师梁汉柱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本港生育率已长期处于低位,至近年再进一步下跌,反映本港生育率低的问题,并非短期现象。

研究人口学多年的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导师黄何明雄博士亦分析指,现时发达国家或地区经历第二轮人口转型,香港也不例外,年轻一代对婚姻、同居及生育的看法与上一代不同,普遍较着重个人发展,「要生育需考虑清楚很多条件,如财政、住屋、与另一半的分工,以及身边有否人帮手等。」叶兆辉指,香港社会近年各种不明朗因素,包括社会事件、疫情、移民潮等,均使港人推迟结婚及计画生育的打算。他特别提到,移民潮带走不少中青年人士,他们正正是原本可以生育的一群,加上中港婚姻减少之下,相信生育率低的现象,一时间难以解决。

欠具体解决方案 难靠湾区人口弥补

早在02年,港府已成立「人口政策专责小组」,负责研究本港未来30年的人口结构变化,同时就本港制订及实施人口政策作出建议,并订定时间表,07年再改组成「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2017年,特首林郑月娥再将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与人力发展委员会合并成「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预期可制定全面人力资源策略。不过翻查资料发现,该委员会主要聚焦于本地劳动力及吸引外来人才等,鲜有触及人口政策议题。叶兆辉坦言,过去未见政府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政府一直觉得自己无需要解决这回事。」他续指,政府一直深信将香港融入大湾区后,以湾区7千万人口计算,可补足香港人口流失以及人口结构断层问题,惟他质疑政府美梦最终会否成真。

政府去年发表的《香港人口推算》清楚提到:「香港目前的生育水平低于很多其他低生育率的经济体,由于持续有外来人士流入香港,按推算香港的人口至2041年仍然保持正増长。」叶兆辉指,以一加一减机制来看,外来人口的确可弥补未来人口老化问题,惟他担忧以目前内地急速发展步伐来看,香港吸引力已大不如前,政府能否让香港继续保持竞争力成疑。即使有替代人口填充,香港或需面对文化冲突等各类社会深层矛盾。

叶兆辉指,出生率低固然影响日后人口老化问题,短期内可见的影响将会是杀校潮。教育局上月提交立法会的文件可见,未来8年6岁学龄人口将跌至5万人,2029年的12岁适龄升中人口,跌至约6万人,预期2026年小一人口和2032年中一人口有可能会再大幅下跌。

星提供经济诱因鼓励生育

事实上,全球有多个国家及地区,包括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已订立鼓励生育政策,其中新加坡在过去二十年间,陆续推出多项提高生育率及育儿友善措施。经济诱因方面,当地政府除了为父母提供一次性「婴儿花红现金奖励」,生育三个或以上子女,会额外获得生育奖金;子女免税额以外,亦同时提供「家长税务回扣」及「在职母亲子女评税扣减」。

本港近年虽已延长法定产假及侍产假日数,但在新加坡,父母在子女满7岁之前,每年可放取最多6天的有薪育儿假,假期福利明显较本港完善。另外,育儿配套亦有助提高生育意欲,为减低照顾子女负担,新加坡为父母提供更慷慨的托儿资助,包括基本学前教育资助。

梁汉柱认为,要改变本港现有生育的趋势,除了减税等经济诱因,亦需要其他条件配合,「年轻夫妇要对生活有安全感,才会想生育,例如经济及就业稳定、住屋成本不会急增等,有些人甚至会考虑到对教育是否有信心、子女长大后的社会环境等。」黄何明雄博士则建议,政府从年轻夫妇的顾虑入手,改善现有的家庭政策,让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取得平衡。

记者 陈家荣 林紫晴
原文刊《星岛日报》「每日杂志」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