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环评拟同步谘询 加快发展「北都」
2021-10-25 04:30
(星岛日报报道)《施政报告》提出发展达三万公顷的北部都会区,为了加快发展步伐,政府将检视城规及环评条例等法定程序。环境局局长黄锦星接受访问时指出,部分涉及不同持份者的环评程序可同步进行,例如公众谘询及环谘会进行同步谘询,以节省时间,加快进程。他又透露,当局将就设立湿地保育公园进行策略性研究,以决定土地范围及管理模式;至于局方是否同意提高湿地缓冲区的地积比,他没有正面回应,只表示会有宏观研究及环评把关。
新界北部未来二十年将会大变身,发展新市镇及邻近乡郊地区,提供大量住屋,并构建新田科技城,同时拟设三个湿地保育公园,分别为南生围、三宝树及蚝壳围。黄锦星接受访问时指出,外界对政府主动保育湿地的反应正面及原则上支持,涉及二千公顷高生态价值土地,包括一千多公顷政府土地,另外由政府收回七百公顷私人湿地及鱼塘进行保育及复修,他形容今次是「政策突破」,「所以具生态价值的,可长长久久,在相关保育之下,可以尽量保育。」
对于当局计画检视《城规条例》及《环评条例》,以便拆墙松绑加快发展步伐。黄锦星指出,坊间有声音要求优化环评程序,他认为可考虑将部分谘询程序同步进行,「我不叫压缩,我叫善用时间。」他举例,以往公众谘询完结,再交到环谘会委员开会讨论,其实可以同步谘询意见;由于公众谘询期相对较短,到时收集好公众意见,在委员开会有结论前,一并考虑公众意见,就可节省时间。
他说,另一方面,一些关注点例如生态调查,可以「说在前头」,令各方持分者,包括建议、规划、审批、环评等不同角色,都可尽早聚焦处理,在不影响环评研究的科学要求上,更加善用时间,「安排可清楚啲,不用行冤枉路,大家这样的角度,成个行政或安排可以更理想。」
对于当局计画放宽「湿地缓冲区」的发展地积比,环团担心一旦放宽发展规模及建筑物高度,会影响候鸟走廊,湿地外围面临发展压力。被问到是否同意放宽湿地缓冲区的地积比,黄锦星说:「两方面,一方面有宏观研究,二是相关发展有环评机制,做研究评估,应该可以答到你或一些团体的关注。」他说,当局会进行一个科学研究及调查,再决定「边度需要保,边度可以松啲。」他强调,一定基于科学基础进行研究,区分「核心区」及「边缘地带」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届时可得出一个宏观图像。
上届政府曾提出发展郊野公园边陲,对于郊野公园边陲及北区湿地,哪一个更具保育价值。黄锦星起初表示:「特首答晒,我无嘢补充。」其后他解释,现提出北部都会区的建议,是整体拓阔了空间规划,在社会有限资源及精力之下,聚焦北部都会区,对社会短中长期效益更加明显。
他指,拟建三个湿地保育公园,可连成一条绿道,贯穿北部东西,由东面的世界地质公园起步,经过将新增设的红花岭郊野公园,西北面有米埔拉姆萨尔湿地和湿地公园,东西两边就有两个世界级生态地方。对于有智库提出发展红花岭,黄锦星不认同,认为红花岭有相当的生态价值,而且与跨境的梧桐山、以至八仙岭,亦是一个生态走廊,整个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亦是这样定位,「从科学价值去看,若有高生态价值的话,那些就不是用来发展啦,是用来保育,以至康乐。」
环境局补充,当局就提出设立湿地保育公园及自然生态公园的建议进行策略性研究,以决定建立相关公园的具体土地范围及管理模式,环境局会就这个目的与各相关政策局和部门敲定研究的土地范围和具体内容。
长春社公共事务经理吴希文指出,环境局的策略研究不应放弃湿地缓冲区,「不是物色生态价值低的地方去发展,而是物色有保育潜力的缓冲区去改善及复修。」他指,具相当价值的缓冲区可交环团或由业权人加以保育,甚至配合毗连的湿地保育公园发展。他又指,环评的谘询期已相当紧逼,现时工程项目简介的公众及环谘会谘询只有十四日,而环评报告分别谘询公众及环谘会三十日及六十日,技术性讨论复杂,难以压缩,若要合并同步谘询,亦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