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细胞自噬新机制 助农作物增产

2021-10-25 02:35

庄小红教授(左)与博士研究生冯兰兰在植物房栽种「拟南芥」植物。
庄小红教授(左)与博士研究生冯兰兰在植物房栽种「拟南芥」植物。

恶劣气候等问题引起的环境威胁,令农作物减产情况加剧。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成功从一种名为「拟南芥」的模式植物,发现细胞自噬的新机制,研究将有助日后改良农作物产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成果登学术期刊

中大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庄小红,联同院长黄锦波及卓敏生命科学教授姜里文,从一种开花植物「拟南芥」的ATG8蛋白结构,发现特殊的互作模式,在其拥有的三个具有SH3结构域的蛋白中,ATG8蛋白仅与SH3P2衔接蛋白产生相互作用;而受体蛋白NBR1的数量增减会影响ATG8与SH3P2的相互吸引力。

新发现说明细胞自噬进行生物合成时,可根据其营养和能量需求,改变蛋白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调整自噬途径的活跃程度,即按需要将较多或较少的垃圾,运送至植物液泡进行分解再生,以维持细胞营养和能量的平衡。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学术期刊《自噬》。

细胞自噬与衰老及许多疾病问题有着密切关系,当自噬体的生物合成过程出现问题,细胞便会累积过多废弃蛋白质而产生毒性,加速细胞死亡和器官功能紊乱。庄小红指,研究有助运用自噬途径,提高农作物在营养和能量的回收和再生,进一步改良农作物产量,团队将继续探索植物中的自噬机制,找出掌控代谢和调控的关键因素,以促进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

原文刊《星岛日报》教育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