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化局20年未见影 艺文界盼疫后支援
2021-06-17 06:58
由政府牵头推动文化政策的概念,早于二十年前已被提出,但时至今日,本港仍缺乏主理文化艺术的决策局,有业界指理解主事的民政事务局管理范畴众多,但在后疫情时代,冀有更聚焦的文化政策支援业界。追根溯源,设立文化局的计画于一二年胎死腹中,源于当年缺乏合适局长人选,加上业界担忧文化局变相监管而持反对意见。有学者认为本港文化措施缺乏持续性,现在是合适时机梳理各部门工作,制定有远见的文化发展蓝图。记者 陈倩婷 林紫晴
文化委员会于○○年成立,外界视其为文化局雏形,盼有朝一日政府将交出全盘文化政策,惟距今逾二十年,与文化相关的政策局仍未见踪影,艺术发展工作继续交由民政事务局负责,但业界指民政局管理范畴广,未必能专于文化艺术界别。
决策局统筹流程 可便利业界
香港艺术中心总干事林淑仪直言,民政局需管理文化及体育之馀,图书馆及地区事务亦是其范围,自然亦较难聚焦在文化事务上。艺术界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面临沉重打击,林淑仪称,若在后疫情时代有更具体的艺术政策支援,必然是好事。
另一个困境是,策划公共艺术展览或需与多个部门分别开会商讨,例如地政署、机电署、警方,甚至衞生部门等,程序及所花时间较多,林淑仪期望他日文化局成立,可由决策局统筹流程,便利业界之馀,亦令公众更容易享受艺术。
政府于一二年有意设立文化局,惟计画未获立法会通过而被搁置,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兼任副教授何庆基忆说,当年文化界声音两极,有人认为文化发展涉及政府多个部门,需由一个部门全面协调,另一边厢则担心文化发展过度集中于同一部门及机制,或会扼杀文化发展,「当年较多人赞成成立文化局,但条件是找个文化界信赖又熟悉本地文化发展的人,最后因找不到适当人选而放弃。」
决策局各有各做 工作零碎
创不同协作主席黄英琦指出,文化政策应渗透于不同层面,虽然现时文化政策分工散落于不同决策局,包括民政局、发展局、商经局等,但基本上是各有各做,而且工作零碎,「每个部门在不同的柜桶工作中,但这些柜桶无串连在一起。」
随着艺术文化发展科技化,她认为有必要设立独立的政策局,以审视本港文化发展,梳理各部门的工作,「香港文化中西合璧,加上国家规划亦提到香港要发展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所以文化政策需要有策略、远见。」
前香港艺术发展局秘书长、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管理专业应用教授郑新文认同,本港需要更具体的文化发展政策,但他认为可先制定蓝图,再下放权力予政策局或文化部门,过程亦需进行谘询,不须急于设立文化局。他举例指,英国每数年便会更新文化政策,列明未来十年的发展大方向及原则,为文化发展提供一份路綫图。
只投放资源 缺整体规划
反观本港,郑新文表示,过去二十年只有两份文化政策建议,包括○三年文化委员会的政策建议报告、○六年表演艺术委员会建议报告,政府及后亦有采纳部分意见,例如于○七年改变原有的文化资助政策,将九大艺团一并以主要演艺团体的名义,改由民政事务局直接资助;另外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旗下场所,推行「场地夥伴计画」,让表演场地与艺团建立夥伴关系。
郑新文续说,近年政府均有推出各种支援计画,包括跃进资助、艺术行政人员培训、艺术发展配对资助等,「这些措施是好事,但并非文化政策,也看不到有持续性。」
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立法会议员马逢国曾任文化委员会委员,他直言过往有投放资源,但缺乏整体规划,「是否用得好?发挥到功用?」他认为新部门可担当推动者的角色,而非只负责审批拨款等行政工作。
业界恐政府借机收紧红綫
不过有不愿具名的资深剧团人持相反意见,「文化艺术界所需要的并不是行政方便,最重要是有创作自由的空间」,他直言这亦正是当年文化局胎死腹中的原因之一,业界担忧文化局将成监管角色,「艺术是很广阔的,文化界有监管机构相当可笑。」
该剧团人提到,近日有艺术团体被点名批评作品或违法,演出经典剧目《巴黎公社的日子》亦被斥为煽动,已令业界变得杯弓蛇影,「巴黎公社在北京亦能公演,是否有人自行将红綫愈推愈前?」他认为现行机制由艺术发展局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审批拨款,艺团取得资助后可继续创作,这种方式行之有效,未必须要改革,而当局在设新部门之前,亦应先向业界释除疑虑。
艺术发展局艺术教育范畴委员胡俊谦认同,现在的政治气氛极差,并不适合做任何大刀阔斧的改革,此时若设立文化局,只会令市民及业界联想港府是否通过设立新部门,架空原有制度,由文化局收紧红綫。
何庆基亦表示,本港虽拥有成立文化局的条件,亦有足够人才,但似乎欠缺容许多元、自由、尊重创意的客观条件,「现时政府对教育的干预那么大,文化局的影响力及操控力令文化界担心。」对于局长需具备的条件,他认为须有广阔包容的胸襟,尊重艺术不受政治或其他因素影响,以及容许艺术自由表达、交流的多元表述演绎。
《星岛日报》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