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收紧门槛 科企涌美OTC市场 寻求融资年增两成
2021-03-04 07:46
本港新股市场畅旺,多家内地大企业排队申请上市。另一边厢,不少规模较小的新创企业,则积极从美国场外交易市场寻求集资机会,相关业务过去一年增加两成。参与者除了创科企业,亦有为了避过中美互相制裁的潜在风险,于是在美国另拓姊妹公司的企业。此外,港交所有意提高上市门槛,亦令不少外资及中资企业暂缓上市计画,并研究转往美国融资的可行性。不过,业界提醒,内地近年已有能力协助企业往海外融资,估计本港金融业界受益有限。
环球经济受疫情影响尚未复苏,股票市场却非常畅旺,令企业无分大小,均期望可在市场上筹集资金。有为企业提供资产服务的执业律师苏文杰留意到,近月有意通过美国场外交易市场(下称OTC市场)挂牌集资的公司,较以往增约两成。他解释,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需要提交过去三年的营运纪录,并要有五千万元港元的盈利,中小企难以符合要求,OTC市场则类似香港的创业板,惟没有列明盈利要求,于是受科技初创欢迎,「只要做好披露风险等的要求,即使公司只有概念,未有盈利,都可以上市集资,上市成本只是香港的十分之一,时间亦快很多。」
避中美制裁令 企业在美另拓公司
除了未有盈利的创科企业外,苏文杰指出,部分总部设于香港,在内地及海外均有业务的公司,有见中美关系紧张,为免受到两国制裁令的影响,于是发展成双核心企业,在美国另设公司经营欧美客户,原有在香港的公司则集中内地业务,并在OTC市场集资应付新经营模式。此外,亦有内地企业考虑到外汇管制的问题,于是以OTC市场上市,「如果在内地上市,资金要留在内地,OTC市场筹得的资金则不受外汇管制规限。」
去年十一月港交所就提高上市门槛作谘询,亦令不少外资及中资企业暂缓上市计画,并研究转往美国融资的可行性。负责金融就业市场的人事顾问蒋先生(化名)指,上市门槛收紧后,原本不打算离港的企业已决定叫停上市,一些从事科技、制药业等业务的公司则会转到美国融资。但他表示,以内地业务为主的公司,如矿场、房地产等,则难以境外交易作融资方法,「因其业务主要吸引香港投资者,在美国上市的话吸引力较低,加上重组上市要长时间计画,故要转地方上市并非易事。」苏文杰补充说,有意通过OTC市场上市,主要是成立五年内的中小企。
内企有力海外融资 港受益有限
不过,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认为,OTC市场已存在多年,估计是近月美国科网股爆升,令不少人重新注视OTC市场的集资前景。他认为,若中美关系随着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得以缓和,将增加内地中小企进入OTC市场的机会。事实上,OTC在上月曾宣布停止十二家中国企业的股票买卖,原因是根据美国政府的行政命令,禁止美国投资者对与中国军方有关连的企业进行投资。另外,温天纳指出,内地近年与国际资本对接程度大增,内企如要到美国上市,不一定要通过香港,估计本港金融业界受益有限。
金融科技平台T8Wealth共同创办人Caxton指出,疫情下内地企业融资方式受限,不如以往来港面对面与投资者会面,因而暂停上市,除了计画在香港及美国上市,一些企业亦考虑到英国等欧洲市场上市,「很多公司都想到英国上市,但碍于疫情反覆,所以未有行动。」他又表示,过去一年会计师楼较少接到上市业务,主要协助企业进行业务扩充或重组,相信有待疫情完结才反映到境外交易的融资情况。
港科研重本地应用 难获SPAC注意
此外,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最近亦在美国掀起热潮,SPAC起初是没有营运业务的空壳公司,其目的是将上市募集的资金,并购未上市的企业,让对方借壳上市。纵然SPAC并非新事,惟近年多只SPAC股份均并购科技、新能源等未有盈利,却有一定潜力的初创企业,加上参与者愈来愈多,其中电盈主席李泽楷去年已夥拍PayPal联合创办人PeterThiel,先后成立两家SPAC公司,并盛传李泽楷正考虑成立第三家类似的公司。
由于SPAC近日成为市场焦点,公共专业联盟财经政策发言人甄文星不讳言,最近有不少内地基金和投资者了解加入SPAC的可行性,但他指出,SPAC的资产规模最少也要近十亿港元,并非一般企业可以负担。
至于本地初创会否有机会受惠于SPAC并购,从而获得巨额资金发展科研,有在美国矽谷成立初创企业的科大生命科学部副教授张晓东指出,SPAC大多由美国的创投基金拥有,较偏好人工智能、机械人等高科技,并且相关应用需要有国际影响力,反观本港科研应用较注重本地及区域的应用,未必能获得SPAC的注意。
《星岛日报》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