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指港人抗疫「弹出弹入」 减少运动逾3成人增磅
2020-12-21 17:05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近一年,港人于疫情严重时「弹入」留家避疫,疫情缓和即「弹出」行街食饭等,甚至变成新常态。香港防癌会最新调查显示,分别有68%及67%受访者因疫情改变运动及饮食习惯。
香港防癌会于今年11月13至27日期间进行了「抗疫『新常态』下港人饮食及运动习惯转变与致癌风险」调查,共访问1094人,以了解港人于防疫期间的生活习惯转变,分为饮食及运动两方面。
运动方面,疫情严重时,有47%受访者减少运动,而减少运动的受访者中每周平均运动时间由2日减至0.8日,大幅减少60%。当中有38%更因疫情严重而没有运动,减少运动的原因包括为免受感染减少外出,及缺乏运动地方。
疫情缓和时,有53%受访者回复疫情前的运动习惯,32%受访者增加运动,亦有15%受访者在疫情缓和时仍减少运动。一半人认为需要减肥是增加运动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运动场所重开,有46%,及不知疫情何时再爆发,把握机会运动,有43%。疫情缓和时仍减少运动的受访者表示,原因是为免受感染或很久没有做运动,提不起劲。
另外,饮食方面,有64%受访者增加外卖次数,35%避免外出增加在网上购买食材,主要购买冻肉。有75%受访者认为疫情严重时应多留在家,疫情缓和应约朋友见面聚餐或外出用膳。而有9%受访者表示在疫情缓和便「报复式」外出用餐,24%受访者外出用餐进食份量较平常多,11%受访者表示疫情缓和应多与朋友外出饮酒。
「弹出」又「弹入」,令逾3成受访者最高体重较疫情前增加, 31%男性平均增4.2公斤;而35%女性则平均增3.6公斤。
香港防癌会癌症教育小组委员会主席廖敬贤表示,抗疫是场马拉松,调查结果显示大部份的港人抗疫行为理智,毕竟疫情已历时近一年,疫情缓和时安全地与亲友相聚亦无可厚非。然而,在抗疫同时应平衡不同行为带来的患癌风险。
廖敬贤又引述世衞的「运动及静态行为指南」,呼吁成人每星期最少进行150-300分钟中度至强度运动,小童则应每天运动60分钟。在家工作期间,在电脑或手机上阅读电邮和网上购物时,可站起来或走动,甚至抬腿做运动。至于饮食方面,建议订购外卖及出外用餐应以健康之选为主,每日摄取少于73克红肉,并避免进食加工肉类,亦要远离不健康的零食。即使社交距离措施实行,仍建议多与家人及朋友沟通。
拆解港式抗疫行为致癌风险
1. 运动停摆及久坐 - 经常保持静态行为增加82%因癌症致死风险 - 缺乏运动是引致21 –25%乳癌和结肠癌的主因 - 增女性患骨髓瘤及卵巢癌风险 - 增男性患前列腺癌风险 |
2. 上网订冻肉及狂叫外卖 - 多油:摄入过量脂肪与肠癌、乳癌、子宫癌及前列腺癌有关 - 多肉:世衞将加工肉类列为第1 类致癌物(即令人类患癌),而红肉则被列作第2A 类致癌物(即可能令人类患癌) |
3. 报复式出街食饭及暴食 - 进食过量易增磅,根据美国癌症协会数据,男性及女性分别估计有5 %及11%的癌症病例可归咎于过重 |
4. 外出饮酒 - 酒精增患上6种癌症的风险(食道癌、乳癌、口腔及咽喉癌、胃癌、肠癌及肝癌) |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