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教育局指大是大非不应引导正面价值 取消符合学生利益

2020-05-17 22:01

教育局再度回应历史科试题争议。资料图片
教育局再度回应历史科试题争议。资料图片

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今日以「历史教育所为何事?」为题撰文,康陈翠华表明,因为文凭试设题已有问题,其信度和效度难以量度,故将题目取消是合理及负责的做法,亦符合学生的利益。她强烈呼吁所有在不同教育岗位/职位的教育人士反思教育的使命,不要让教育专业蒙羞。

康陈翠华指,当执行课程及评估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尤其是涉及教育及考评等机构,教育局有职责维护教育专业,并基于保障学生及公众利益而采取相应行动,予以纠正。有关试题距离可接受的考核题目水平甚远,未能有效全面客观评估考生的成绩,要求取消目的为保障考生的利益。在教育的议题上当局不是无关的第三者,也不是纯粹资源提供者而不须负责教育的质素。因此当局对试题表达看法和提出处理的意见,绝非以政治来干预考试。

在研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固然要学习运用历史资料、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但从历史汲取教训,以史为鉴是历史教育有别于其他科目的重点,自有其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维度。近日个别教师的不正确中国历史教学,部分教材的撰写方法,以及公开考试中的偏颇设题,均引起社会上极大的争议。

其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供全面的史实和不同角度的评论资料,并作出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辩,建立分析、判断能力,作为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但历史对某些事件已有强而有力的定论,选取的资料应正确反映该事件的事实。

康陈翠华强调,但有几方面的原则必须遵守。该课题是基于历史研究属于有足够空间可供中学生考生讨论的史事人物。一些牵涉大是大非的题目,例如侵略、屠杀、种族清洗等,完全不应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讨论其正面价值,也不可能有国家会放在课本,甚至试题中让学生讨论其利弊,这是基于人类良知的共识,也是学生对承受惨痛经历民众同理心的教育。考题可以要求考生评论某场战事一方失败及另一方取得胜利的因素,但这不涉及道德价值判断。

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资料图片
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资料图片

众所周知,日本于1900至1945年间多次发动对华侵略,造成数以千万计的同胞丧生。有人尝试合理化此命题,硬说此是开放题题型,考评技术层面可以容让学生得出「弊」多于「利」,甚或百害而无一利的结论,这是完全失焦的诡辩。

康陈翠华反问,实际课程和正常教学也不会与中学生探讨日本侵略为国家带来的「利」,而所谓「利」如何衡量;对谁人有「利」;与战争中人命伤亡怎可比较;接受外国的援助和被外国侵略是否可以说成是可互相量度、互相比较、互相抵销的「利」和「弊」。

试题要求学生展现的能力,须合乎其学习的水平,也不是所有复杂的问题都可以简单化而不流于偏颇。有学者早已指出上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交织错综复杂的人物、社会阶层、国家等的相互关系和种种纵横交错的事件,又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等力量互动的复杂考量,即使是大学学者亦要慢慢梳理的问题,高中的课程的深入程度,还未达到仔细分析上半个二十世纪中日的这些复杂关系。故要求中学生在约20分钟内「就自己所知」来处理这超越他们能力的题目完全不合理,也没有意义。

教育局批评,试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日本带来的「利」与侵略带来的伤害相衡量,严重伤害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受到莫大苦难的国民的感情和尊严。网上图片
教育局批评,试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日本带来的「利」与侵略带来的伤害相衡量,严重伤害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受到莫大苦难的国民的感情和尊严。网上图片

任何历史题目如问及不同角度或看法,所提供的资料不应偏侧于一方观点,应让考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了解题目的中心。如探讨一战的成因,历史资料题应从不同角度,如当时的国际关系、个别国家的利益、民族主义的兴起等,协助考生作出公正持平的结论。文凭试题目所提供的资料都只偏向日本在20世纪初对中国的援助,资料的重要性与日本侵华暴行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题目所提供资料必须要与题目考问范围配合。若题目考问的时段是1900至1945年,但只提供1905年及1912年的资料,导引考生透过不完全的资料评论一个在较大时空发生的事件。因此命题是偏颇的,极不理想。

康陈翠华特别指出,抗日战争造成数以千万计的同胞丧生,公开试的试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日本带来的「利」与侵略带来的伤害相衡量,不但与课程宗旨不符,更会严重伤害在战争中受到莫大苦难的国民,包括仍然在世的抗日老兵和义士的感情和尊严,亦不符中小学历史教育之义。难怪为不少社会人士诟病,教育局对此深感遗憾。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