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养寇自重的灾难
2020-04-24 07:16
香港发展到如今的局面,激进政治积重难返,与香港传统精英也有关系。从政府内的文官,到建制派的大党,再到商界,这些精英本来是体制的核心,掌握大量政治和社会资源。他们面对激进反对势力的崛兴,本来有很多机会全力抗击,但他们并无采取应有行动。归根究柢,源于两种心态。
第一、胆小怕事。在前特首董建华二〇〇五年脚痛落台时,有一名政府高官议论此事时说,原来中央换特首是看民望,但如果香港玩民望政治的话,整个政治生态会剧变。这名高官甚有远见,看透了民望政治的关键,就是只做人民喜欢的事情,甚至乾脆不做事。
过去十多年,泛民主派逐渐蜕变成反对派,由理性地监察政府,变成为反对而反对,再蜕变至激进反对派,使用街头暴力,同时瘫痪议会。政府内的文官面对此变局,有人以为和激进派玩玩利益交换就可以驾驭他们,更多人是害怕和他们辩驳对抗,以免成为打击对象,影响自己民望。
民调机构操控了对高官的评分准则,那些敢于出来与激进反对派打仗的官员,民望不高,那些龟缩一角、不哼一声的官员,民望反而较高。这些官员声望的民调,促成一种「为官避事」的方程式,不做事民望就高。习主席近年说的「为官避事平生耻」,就是针对这类官员。最近这一批离任局长,当中有一个出名不作为,他占据敏感职位,掌握大量资源,就连建制派私下也对他劣评如潮,最后阿爷也看不过眼,终至丢官收场。
第二、养寇自重。很多文官精英和建制大党都看着民望做人,觉得民望高便可以升官发财或者连选连任,商界精英的想法并非如此,他们不是靠民望搵食,虽然都希望威威水水,但不会把民望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们却有一种买办(Comprador)的心态。
过去百多年,香港都是一个买办城市,英国人拿了香港之后,把香港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商业港,香港高级华人成为帮助欧美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的特殊经纪人阶层。过百年的买办式经济活动,衍生了香港很特殊的文化。就算香港回归了,商界仍有这种心态,在中外夹缝中间,两头皆吃,自得其乐。
但随著中国愈来愈强大,除了国企、民企也来香港与本地商界竞争,本地商人隐隐然觉得,阿爷太强,他们会「无地容身」,所以他们希望香港的反对派可以顶住阿爷的势力,为他们争取更大空间,让他们可以继续独揽本地生意,继续赚大钱。
香港的商界不是太多人熟读中国历史,其实他们这种行为,历史上叫「养寇自重」或「养敌于外」,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屡见不鲜。养寇自重通常是指一些镇守边关的戌边大将,由于朝廷的军饷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如果一下子平定边疆,尽杀犯边外敌,朝廷觉得太平无事,朝廷就会少发军饷。所以,这些戌边大将对付外敌,一方面会收部份外敌支派作为自己的手下,让他们自相残杀,另一方面会打打停停,甚至刻意放生他们,让他们不时扰乱边疆,到时又可以向朝廷告急,为取更多粮饷,然后又杀一、两个外族头目,向上邀功。
明末的大将李成梁(一五二六年至一六一五年)是经典,他镇守辽东,抵御女真族的进攻。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李成梁与塔克世本来关系良好,但在一次明军攻城时战死。努尔哈赤凭着塔克世馀下的十三套甲胄起家,他用了八年逐步统一建州邻近部族。期间李成梁不但坐视努尔哈赤壮大,更支持努尔哈赤分化女真诸部,与女真打打停停。努尔哈赤起兵三十三年之后(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并于一六一八年对宣读《七大恨》讨明檄文,并发兵全力进攻明朝,最后于一六四四年由其子皇太极推翻明朝,建立清朝。
李成梁养寇自重,是明朝覆亡的其中一个关键。香港部份建制派也有这种养寇自重心态,把反对派愈养愈大、愈来愈激,想借此制约阿爷,最后演变成去年的暴力反修例风暴,一发不可收拾。阿爷当然看到香港的问题,现时出手的一个方向,是要逐步扭转建制派各有盘算、一盘散沙的倾向。(卢永雄)
全文刊于《头条日报》「巴士的点评」专栏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