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莫家咏新任务 寻回香港艺术DNA
2019-12-26 20:20
睽违四年的香港艺术馆,终在上月底重开,一口气掀开十一项展览的布幕,新知旧友观众纷纷进场,其跟维港粼粼碧波相辉映的灰色波浪形外墙设计,令外观更具标志性,内在又如何?「个性源于内在,先了解自己的特点,才能确立新定位。」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博士,不停反思艺术馆的「DNA」,又称四大馆藏之一现代及香港艺术,是该馆其中一个重要部分,事实上也只有该馆长年以来较有系统收藏香港艺术,勾勒香港艺术发展图腾。这次重新开馆,不是一次重新认识香港艺术馆,以至香港艺术的好机会吗?
「不用急于一天看尽,分几天来探我们吧。」重新开馆至今,除了一句「终于等到你们重开」,不少观众还对莫家咏说,多项展览有着目不暇给甚至惊喜的感觉,部分也对一站式看遍星级馆藏的《小题大作──香港艺术馆的故事》感受较深,「这种展览形式,对我们也是新尝试。」总馆长最深刻的又是甚么?「应是那些大玻璃窗吧。」她想了想,说:「不同日照光綫也不一样,窗框影子长长的落在地板上,很美,观众走过,每每露出陶醉于这个画面的表情。」还有当孩子走到巨型画作跟前,一大一小,构成有趣反差,「这是艺术馆才有的体验。」而重新建立人与人、内与外之间的联系,也是她对香港艺术馆的期盼。
为了进行修鳝扩建工程,香港艺术馆休馆四载,整装待发,但休馆期间,他们一点都不轻松。「很忙啊!」莫家咏高呼:「举办闭馆活动、策划开馆新展览、跟进工程、出入地盘、迁到临时写字楼、把藏品搬走……」艺术馆约有一万七千件套藏品,也有吴冠中作品及「至乐楼」藏品等新近捐赠,统统得全面撤走,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她苦笑道:「曾有搬屋经验的人都会觉得『恐怖』!」
莫家咏一九九六年起入职香港艺术馆,分别投身教育及服务推广、中国文物、外销艺术、现代及香港艺术等不同组别,今年七月接过前任总馆长谭美儿的担子,扛起总馆长之责,统率整个艺术馆团队。「不经不觉,已在香港艺术馆工作了二十三年。」旧不去新不来,但旧馆一砖一瓦、一情一景,难免叫她感触,「旧馆有旧馆的味道。」香港艺术馆一九九一年搬到尖沙嘴现址,她称当时是典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建筑物,「记得那时在这里上班,有种很具规模的感觉。」
香港艺术馆是本地第一所公营美术馆,已有五十七年收藏历史,观其馆藏,宛如阅览本地文化传承,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中西、新旧、本地国际,甚么都有。」怎样寻找艺术馆的「DNA」?归纳馆藏的组成部分是好方法,「可分为中国书画、中国文物、外销艺术,还有现代及香港艺术四大馆藏。」现时十一项开馆展览,四大馆藏包罗其中,可说以最强姿态示人。还有另一特色:「我们以一个新手法演绎传统,让观众以崭新的观点视之,并作为桥梁,把现代与过去、艺术和生活,连结在一起。」
既然称之为香港艺术馆,香港艺术是该馆其中一个重要元素,现时十一项开馆展览中,就有六项以不同形式掺进香港艺术成分,位于二楼的「香港艺术厅」,更带来《香港经验.香港实验》展览,云集不同年代的本地艺术家精选之作,「香港艺术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着传统和历史,可供追溯。」观众便在这个展览,欣赏到香港不同年代的创意实验,「没了这些前衞实验,便没有今天的香港艺术。」就是跟英国泰特美术馆合作的《观景.景观──从泰纳到霍克尼》展览,亦邀得本地艺术家以不同媒介回应作品,「日后的国际展览和活动,我们都有香港参与、回应和演绎。」
这四年间,香港无论展览、表演场地,还是文化艺术氛围,都有不少变化,好像西九文化区的M+展亭、自由空间,以及大馆等等,近年相继落成。莫家咏不讳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香港艺术界陆续多了资源和展演场地,机会多了,大型国际艺术博览会亦在港举行,以至近五、六年间愈见蓬勃。「然而,本地艺术家要在国际艺术市场突围而出,必须多花脑筋。」
莫家咏又说到,香港艺术馆其中一个强项,是有着经年累月的馆藏和研究,该馆也一直与本地学术界、艺术界紧密连系,「较能深入梳理香港艺术系谱。」从旧观新,以新看旧,或让我们得到更多角度和灵感。「我们将继续深化有关研究,并提供更多展示发表的机会,让香港艺术的特色更彰显,面貌更鲜明。」总馆长新任务,任重道远。
文:黄子翔 图:黄颂伟、蔡建新
原文刊《星岛日报》艺文荟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