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民望政治 毒害甚深

2019-10-25 11:20

特首林郑月娥最近部分言论惹火。(资料图片)
特首林郑月娥最近部分言论惹火。(资料图片)

特首林郑月娥最近的部份言论相当惹火,例如在上周末接受访问时,说支持警队严正执法,但不等于「盲撑每一位警务人员,每一个行动」,又话「愿意研究在不违反法治下为未成年被捕者提供额外支援。」

在过去的星期天,暴徒一共投掷了一百个汽油弹,还有警方在大埔截获的四十二个,否则掟弹的数量更多。香港现状还在打仗之中,但特首却由领队变了球证,难免惹起议论。

香港的政坛、公营机构以至大学,都充满住着想讨好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心态,其根源是「民望政治」。犹记得董建华落台之后,到曾荫权上台,政圈透出挑选特首「以民望为先」的讯息。当时有高官私下摇首轻叹,说如果特首以民望为先,等于引入「民望政治」,特首事事考虑民望,将来甚么也做不了。皆因香港的特首有异于西方的政治领袖,西方领袖背后都有坚实的政党支持,香港特首没有政党背景,本来已经要做大量政治平衡的工作,如果再加上以民望优先的标准,特首将会更忘乎所以。这个十几年前的评论,如今看来,有深刻的道理。然而其灾难程度,却不是当年可以想像。

本来,特首以至公职人员照顾民望,无可厚非,但当所有事情都只考虑民望,愈演愈烈,最后就本末倒置,很多时候只会考虑民望,而忘记了自己应该要做的事情。例如有某大学上任校长在上任时,说他不会聚焦于大学的排名,要发展人文精神。结果校长与学生一起饮啤酒、看球赛。我当时已觉得相当惊讶,校长与学生一起看球赛,搞到很亲民,增加他在学生之间的民望。但大学是教学育人之地,校长为甚么不和学生一起看书,而是看球赛呢?做这些门面工夫,又能够培养到甚么人文精神呢?几年之后,大学不争取排名,便求仁得仁,国际排名如愿下跌,而号称培养人文精神的大学,却变成了「暴民大学」。皆因大学的领导者,忘记了办大学的应有工作。

政府亦如是,做事要分主次,近年政府经常搞民望工程,由早年学前港督彭定康落区食蛋挞,搞些小化妆。到近年去到核心议题,觉得上届特首得罪发展商,得罪泛民政党,就反其道而行,改为亲近之,当成民望工程的核心部份。因为特首觉得光搞化妆工夫,已经不够,由于发展商有力操控舆论,而泛民政党则主宰了是否攻击政府的咪高峰,觉得「搞掂」泛民、「搞掂」发展商便可以得天下。结果当然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得到一天半日的太平,却远离长治久安的正道。

如今暴乱已经过了最危险的关口,整场运动也露出了一点疲态,中央需要派解放军或武警入城的风险已经大减,但并不等如运动已经平息。止暴制乱尚未成功,特首突然间又变回一名球证,好像很客观地要去检视警队的行为,又话考虑支援年轻被捕者,大大挫伤了警队的士气之馀,还鼓励了暴力冲击。有年轻示威者私下也评论话,「政府一时一样,都唔知佢想点。」

香港的特首来自英治时期政务官,虽然是决策阶层,但以前真正握决策大权的是英国高官,他们只需要听听话话,协助规划政策便可以了。到回归之后,政务官坐上了揸旗的大位,中央政府亦紧遵一国两制原则,不插手香港政务。当「民望政治」毒害扩散,政府在不知不觉之间为民望而民望,只要民望上升,甚么也无所谓,结果却变成左右不讨好,无所作为,但仍不知道真正问题的所在。二○一一年车公灵签有云:「威人威威不是威」。执政者要有效施政,才是真正的威。爱搞政治化妆、涂脂抹粉的软性工程,遇到困难便龟缩,一点也不威,反而只会被视为软弱可欺,导致暴乱拖延,禁而未止。(卢永雄)

全文刊于《头条日报》「巴士的点评」专栏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