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周记】来年议会应把握时间做实事
2020-08-10 08:12
本地新冠疫情持续爆发,死亡人数正在增加,为防止群众聚集,病毒扩大传播,政府决定原定九月的立法会选举押后一年。消息宣布之后,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在政治及法律层面上,特别是未来一年「真空期」的议会组成。很多人觉得未来一年的立法会只属临时性质,不认为可以有很大的作为。
积极解决本地医疗人手不足
其实,一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要做的话,可以很多。立法会有很多重大和逼切的事情需要做却不断堆积,尤其是在民生方面。香港因为制度开放了,在回归后因政治事件不断地内耗,立法会的反对派议员近几年不断在议会内拉布,拖垮了很多议案,立法会基本上难以运作,在去年尾段,有多名反对派议员被DQ后,建制派取得较大优势,立法会算是运作得相对比较畅顺,有较多的议案得到通过。
由于新一届立法会选举押后了一年,相信今届立法会的任期会延长一年,如果这段时间无所作为,施政拖拉的情况就会雪上加霜。时间不会等人,立法会就算是一年为期,都应该把握这段时间争取审议和通过对社会民生比较重要和有益的政策,不要白白耗费公帑。
举个例子,二○一六年度,政府提出医委会改革方案,包括加入四名业外委员、增加初步侦讯委员会数目、增加业内及业外审裁顾问和法律顾问数目,加快审查进度,故草案关乎社会利益及病人权益。但由于法案排得比较后,结果医学界议员梁家骝在疯狂拉布下,议案终被拖垮。
当年医委会的改革,建制派和非建制派本来已有共识,当时有传连民主党也考虑支持方案,但最后还是出于选举的考量,临门转軚,没有支持,令到医委会改革泡汤。
医委会改革历经波折,终于在去年三月获立法会通过,多项新措施陆续推行,不过,在 投诉处理的速度上 、「医医相衞」和医护人手的增加上都显得温温吞吞,进展不大 。特别是 在这次的 疫情防控上,可以见到香港的医疗系统已有点积重难返,医护界只以行业利益为重,执业医生只能够来自香港,那怕你在海外行医多年,是医学博士、医院院长,来港执业也要考试及格和实习,但人手不足的压力愈来愈大,私家医院的费用不断攀升,与社会的需求愈来愈脱节。
随着疫情第三波爆发,公共医疗体系有随时爆煲的危机,检测能力不足,收费昂贵,甚至出现海鲜价,暴露了体系的缺点和弊病。各界一直都认为医委会作为专业架构,早已无法满足向公众问责的要求。
本地医疗人手不足,内地人来港看病没有限制,本地医疗界对从外地输入人手采取闭关政策,甚至总是以引进内地医生会拖低香港医疗水准来恐吓市民,一刀切阻碍加大向包括美欧等外地医生来港执业。实际上,市民则比较实际,对引入外地医护人员来港都很支持,医委会作为专业团体,一直无法妥善解决行业利益和市民利益的冲突。
其实,要引进医生途径很多,不少人曾提议一个可以暂解医生短缺的方法,是让在海外读医和执业的香港人回港执业。现时,有很多香港人的子女在外国读医,但由于外地医生来港执业的门槛高得不切实际,令到他们不能回港工作,变成很多港人的子女在外国读医有成,却落得除了移民之外,家人无法团聚的困局。最近有富豪捐钱挽留香港的医科毕业生留港工作,既然要挽留港人,为甚么不可以向港人在海外读医的子弟招手呢?
觅地起楼不能再拖
除了医疗问题之外,香港土地供应不足,令到楼价和租金高昂,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而且确,香港地少人多系一个问题,但土地是否真的那么缺乏?事实上,香港还可有很多土地可以兴建很多住屋,例如香港有很多邻近市区的郊野公园边陲地段,只是出于政治原因、立法会拉布,未能使用而已。二○一八年,特区政府搞了一个「土地大辩论」,但经过一轮「大龙凤」,得出的结论不是不切实,就是太长远,救不了近火,被社会质疑有点「假大空」,有几多可以实行,大家都心中有数。就算虽然长远,但仍算比较实际的「明日大屿」填海计画,在立法会不作为的情况下,也变得不了了之。
香港的疫情严峻,解决本地医疗系统问题,固然刻不容缓,至于市民住屋的需求,同样不能再拖,不应该把立法会未来一年的角色当成只是一个看守议会而不作为,再浪费香港人一年的时间,令到医疗体系继续难以负荷,港人轮候上楼的时间更长,捱更贵的楼价和租金。反而,立法会应该积极进取,在未本一年的任期,加快落实推出惠民的措施,为香港经济民生发展,真正做一些实事。
立法会选举押后一年,人大常委将就议会运作有所安排。很多人形容,未来一年的立法会是看守议会。然而,一年时间不算短,立法会应该继续做好对公众重要有益的事项,特别是一些民生政策。
陈约翰
港情周记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