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不能内地专家一走,政府又故态复萌

2022-03-11 08:08

香港疫情爆煲至今,终于见到特区政府有一点点动起来的迹象。3月9日,伊利沙伯医院已转为专门医疗新冠患者的医院,陆续有其他医院改为专门收治新冠病人的医院。伊院急症室顾问医生何晓辉在员工大会发言时泣不成声,表示「有80%救护车载来都是新冠病人,有病人未能入院,我们同事这个月捱得好辛苦……」。这就是医疗挤兑的结果。

3月9日新华社访问了特首林郑月娥,访问出街之后,不满政府抗疫工作的市民继续「闹爆」,质疑中央是否肯定林郑政府的抗疫工作。

我细阅新华社的专访,却看到完全相反的意思。内地官方媒体,对各地区的抗疫成绩的报道,都只会在当地的疫情结束之后才会做,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到整件事情已经定局,盘点成绩,一目了然。那有在疫情还未结束,还在疫情高发时,去盘点去肯定的道理?

新华社的专访,显然在督促特区政府,要把抗疫工作做好。报道开宗明义就说香港的疫情的形势十分严峻,整篇访问的要旨是就「如何更好落实特区政府抗疫主体责任,科学精准施策实现防控目标」去访问林郑。

在专访中,林郑除了提到特区政府如何调动专门医院去救治新冠病人,和如何用好内地援建的方舱医院之外,还有两点值得一书:

第一、特首承认「政府在信息发布等方面做得不太好」,虽然她只提到「信息发布方面」,但也是开始承认做得不好了。特区政府做得差的地方,远远不止于信息发布,而是整个抗疫工作都做得很糟糕。而核心问题是香港特区政府对自己的抗疫能力太有信心,对Omicron的防备心太低,对内地的防疫经验太轻视,结果搞到一团糟,背后潜藏著对内地抗疫方法的抗拒。当然,肯承认错误总比不承认的好,起码是一个开始,但市民就希望政府学得更快,改得更多,挽救生命,刻不容缓。

第二、撇开林郑赞赏中央的门面话,她亦提到原本只邀请内地的专家,主要是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专家来港协助。但中央见到香港老人家确诊个案比较多,死亡个案不断上升,所以派出治疗重症的专家来港。林郑这个讲法也反映了在疫情之初,政府根本低估了内地专家对整个疫情防控的各方面经验。

香港特区政府抗疫的核心问题,在于心态,本地精英潜意识有一种想向西方睇齐的倾向,潜在地想学西方躺平,想7月和外国通关。客观上先低估疫情,不想学内地较严厉的抗疫手法,到疫情爆发个案暴升时,又慌了手脚,跟著形势之后转变,在几个关键位置出现重大失误,诱发大量死亡:1. 叫市民自测,阳性后再去急症室确认,先逼爆急症室。2. 叫确诊市民留家隔离,毫无支援,令幼童、长期病者和高龄患者等高危组别,留在社区,互相感染,转急症时也不来及救助。3. 让高危区域如老人院自行应对疫情,造成老人院大爆发,成为死亡黑点。4. 全面逼爆医院,造成医疗挤兑,既把医护累坏,也增加他们感染的风险,同时大大减少成功救助患者的机会。

有人说Omicron好轻症,如流感那样吧,不用太紧张。我提两点反驳: 1. 近年香港流感一年死100多至300多人,现在Omicron大部份是轻症,但一日死200人,已等如过去流感一年死的人数,大家又知不知呢?2. 如果大流行的是Delta而不是Omicron病毒,我们仍用以过去的百孔千疮式抗疫,会死多少人呢?

有人问,内地专家一走,特区政府又会否故态复萌?

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否则死得人多。

无论特区高官或本地精英,要改变自己的心态,要接受香港抗疫技不如人,切实落实内地专家建议的抗疫方案,不能再「貎似清零,实质躺平」。他们若想躺平,首先就要解答伊院顾问医生何晓辉的难题,你随随便便就说「与病毒共存」,怎样解决医生面对的医疗挤兑灾难?他们也要回应死者、特别是幼童死者家长的怒吼,你说与病毒共存,谁去保护这些生命?

卢永雄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