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这甚至不是一条脆肉鲩

2021-12-28 07:14

我日前写文章说,特首选举要有鲶鱼效应,要放鲶鱼入场,制造真正竞争,改变整个生态。文章刊出之后,有政界朋友WhatsApp我,说「现行制度下的特首,不单不是鲶鱼,甚至不是脆肉鲩。」
  我觉得这个比喻的确很好。鲩鱼是人工饲养的淡水鱼,多养在静水的鱼塘内,和野生鱼比较,肉质明显有差别。后来有人发明了脆肉鲩,据说脆肉鲩的肉质之所以如此爽脆,与喂饲高蛋白饲料的方式有关。
  养殖脆肉鲩要水质良好和营养充足,而且要制造急剧流动的池水,让鱼儿飞速游动,由于经常运动,就减少了脂肪累积和增加了肌肉硬度。这正如想特首选举有真正的竞争,就应该像养脆肉鲩一样,「鱼儿」游得快游得多,其抗逆能力也会高一点。
  每个制度的运作方式都有其设计原意,香港过去有祝福式的特首选举,主要是为了防止颠覆者当选,当中的顾虑可以理解,但二十多年过去,慢慢就产生副作用:
  第一, 不注重「重要多数」。从政者永远会向权力来源倾斜,如果权力主要来自本地的选票,就会发展出民粹政治;若权力主要源自中央,就可能脱离本地的民意基础。
  特首由选委会选举产生,过去有四大界别即工商、专业、劳工基层和政界。理论上特首候选人要争取选委会的重要多数支持,当中已包含很多基层民意,但若有特首认为「重要多数」可以靠阿爷箍票,自己做做样子应酬一下就可以,而想自己高票当选,要拉「关键少数」,过去的选委会有两个「关键少数」组别:地产商和反对派。特首也最喜欢向这两个组别让步,不用关顾其他选委反映的基层民意。一个真正关心基层的特首,不会不懂得使用八达通,更不会不知道高楼价是如何伤害到基层甚至中产市民。
  在一个有祝福的选举委员会的选举当中,特首候选人由重视「重要多数」,变成向「关键少数」倾斜,的确是一个舍本逐末的过程。
  第二, 不做调查研究。精英式的管治,若明白有可能脱离群众的风险,最佳的解决办法是做调查研究,了解人民所思所想。
  伤上加伤的是,香港特区政府也逐渐不重视做调查研究,本来,特区政府的中央政策组也有做民调的功能,而今届政府取消了中央政策组,组成一个不知是甚么的「创新办」,就等如把自己对民意的收风天线打断了。对内地政治稍有认识的人,都就知道内地非常重视调研。已故领袖毛泽东曾说:「不做调查研究,便没有发言权。」内地各级政府,都设有政策研究室,你在内地随便找一个官员,他对当地的各种数字和调研结果都十分清楚,可以朗朗上口,不会不知道当地民意的喜恶,不会出现像香港那种官员十分重视个人民望,但对本地的民意民情却不甚了解的奇怪现象。
  第三,以权谋取胜。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我好像在说,香港的特首对香港的情况甚么也不懂,他们又会当上特首呢?其实,过去的制度,助长了特首靠权谋上任。过去,有很多届特首的政务司司长都是下届特首的竞逐者,有些人善挖黑材料、放冷箭,将竞争者整死,自己就可以上台。特首候选人在竞争性不足的制度下,为求上位,只讲谋略,而不讲如何解决市民的困难。
  未来的特首选举,若能取消祝福,让候选人自由角逐、争取大多数选委的支持,即使当中有政治交换,也会令特首更贴近民意。若有留意这次立法会选举的选委会组别选举,有很多候选人提到香港房屋问题,也有不少人讲到要利用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建楼。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并非一种政治表态,而是觉得这是一个快速增加土地的方法,想借此争取选委的支持,而选委可以说是民意的「镜像反映」。如果特首候选人要真正向每一个界别的选委拉票,他将会更加「贴地」,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香港的政制要改变,要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加能中央的监督之外,如何调动这个接近一千五百人的选委会,反映民意,催迫政府转变,也是一个关键的课题。

卢永雄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