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理性决策定出优次
2021-10-20 06:34
四年前政府搞出一个觅地小组,我和一个中五女学生讨论觅地的问题,我问她最反对政府用甚么方法取得土地。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填海!」我问她为甚么觉得填海不好。她说:「填海会影响白海豚的生态。」这女孩回答这些通识问题,真是个中高手,论点、论证、论据样样齐。事实上,她后来在高考通识科也真是拿了「五星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答案自然流于片面。我再追问她:「现时大学毕业生,一般工资每月只有一万多元,但楼价和租金极高,将来你大学毕业之后出来工作,根本无力负担出外居住,可能要和爸妈一起再住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可能搬出去自住。那么,你还会反对填海去增加土地供应,平抑楼价租金吗?」面对这样一个矛盾抉择,这女学生马上变得犹豫。我再说:「你的房间有一百多平方尺,而现在有很多正在轮候公屋的低下阶层,一家三口就住在比你房间更小的劏房内,孩子连一个温习的地方也没有,你还会反对填海,为他们建屋吗?」该女孩子马上表示不反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这个社会,充斥著政治正确的答案。
早两天见报章访问特首林郑月娥,她详细解释政府发展「北部都会」策略。这个策略的确有远见。
当特首被问及为何叫停房协就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建楼的研究,是否失策?她随即否认,还说「呢个是德政」。她说郊野公园深受本地居民和海外游客欢迎,而郊野公园与市区间有逾一万六千公顷的绿化地带,她反问,未去到最后阶段,为何要破坏郊野公园?她说:「除非无常理嘅人啦,有常理嘅人点解唔系处理咗啲绿化带,一跳跳咗入去处理郊野公园呢?要攞走郊野公园的地呢?」
她更表示政府将会在北区的红花岭开多一个郊野公园,建设梧桐山、红花岭与八仙岭山脉的生态走廊让市民享用。
「保育」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要求,现代社会也应该都重视生态环境。但当香港如此缺地,严重影响民生的时候,香港有百分之四十土地是郊野公园动不了,政府还要开多一个红花岭郊野公园,的确令人震惊。
一、先讲红花岭。新界北的红花岭大部份规划作绿化地带,估计可供发展面积八平方公里,接近「明日大屿」第一期的土地面积八成,「明日大屿」计划预计每平方公里最多可安置七万人,估计若发展红花岭,可安置的人数少一点,每平方公里只有五万,八平方公里已可安置四十万人,共十二万户公屋,四点九万户私人住宅,另有三百万平方米的商用面积。另外,红花岭的土地近百分之九十九由政府拥有,不似其他地区有大量收地的困难。政府就这样轻松地把可以安置四十万市民的土地用作郊野公园?政府这个决定,有徵询过正在轮候公屋和等候购买房屋市民的意见吗?
二、如何定出优先次序?以我和中五女学生的对答为例,因填海受影响的白海豚是持份者,而换来的土地,让正在轮候公屋和等候买楼的市民也是持份者。例如美国三藩市建造金门桥的时候,自然影响附近水域的生态,附近的海豚游走了,但桥建好之后,有研究显示游走的海豚又游回来,而更重要的是桥造好之后,大大便利了市民的生活。所以三藩市当年不会因为海豚而放弃兴建金门桥。
同样道理,究竟有多少市民会刻意去红花岭行山呢?但如果红花岭变成了新都会,有四十万人可以安居乐业,亦有人可以在那里上班谋生,孰轻孰重,何者优先,不说自明。大榄和水泉澳也一样,拿来发展,附近的基建齐全,更快可以起到楼。顺带一提,这些地方都不是郊野公园。
理性决策,要在矛盾的利益中定出优先次序。等候上楼安居的市民,应该排最高的位置,远高于行山客和白海豚。一个穷家小孩生来住劏房,何来有选择?他在挤逼的环境读不好书,何来有未来?为政者不要学晋惠帝,去问劏房小孩:「何不去行山?」
卢永雄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