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千年一遇洪水的反思

2021-07-23 06:33

河南郑州被据说是五千年不遇的暴雨侵袭,地铁五号线完全被雨水淹没,电力系统也受损,没有了电力供应。有列车困在通道内,由于救援通道被水淹没,救援人员只能利用绳梯到现场拯救被困者,单是地铁事件造成十二人死亡。

现在,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德国洪灾、中国暴雨,恐怕都和地球的气候异变有关。观察郑州这次的暴雨成灾,有点值得反思。

一、惊人降雨是灾难主因。现代的城市设计,包括楼宇和公共运输系统,都会有灾难重现期的假设,例如地震和水浸的防御系统,是预计多少年一遇的灾难。但是,这次郑州的降雨,实在太惊人,由七月十七日起,郑州连续三日天降罕见特大暴雨,累计雨量超过六百一十七毫米,差不多是以往全年雨量六百四十一毫米总和,三日落了一年雨。在事发的七月二十日下午四至五时的短短一小时,更集中落极大暴雨,雨量高达二百零二毫米,接近香港黑色暴雨警告七十毫米标准的三倍,一小时落了过往三分一年的雨量,将一百零三个西湖倒向郑州,令到所有的安全保障系统都超标崩溃了。

二、地铁停驶的两难。灾难过后,有一种评论是如果郑州地铁公司能够早一些停运,例如半小时,地铁在雨水倒灌入隧道前已经停驶,就不会有乘客被困在列车之内。当然,这只是一个「事后孔明」的评论,事前没有人预知暴雨如此之大,也不知大水何时会涌入隧道内。郑州地铁公司的安全部门主任对传媒说,当时考虑到恶劣天气下,地铁是市民回家的唯一希望,因为所有其他交通工具已经停驶,所以要努力撑下去,尽量不停运,以免影响市民回家。与此同时,亦一直安排抽走涌入站内的洪水和堆起沙包阻止洪水涌入。到下午六时,实在撑不住才宣布停运。郑州地铁公司的解释,反映了两种判断的冲突,一方面是要方便市民回家,另一方面要保障行车安全,这种临场判断并不容易。

三、「海绵城市」失效理论。郑州是交通大站,有一千二百万的人口。城市建设不算落后,又投资了五百亿元去搞所谓的「海绵城市」疏水工程。郑州出现大水灾,「海绵城市」自然被质疑为失效。

不过,有内地排水专业分析,内地城市的雨水,主要靠地下的雨水管道排出河流或者大海,而且主要是重力管道。另外,也会在部份地区设雨水泵站,用水泵将雨水抽走。一般道路的雨水管道的排放能力,会按当地三年内最高的降雨量设计,而主要干道的雨水管道则按五年至十年的最大降雨量设计。就算是最大排水量的泄洪暗渠,也只不过是按二十年一遇的最大降雨量来设计。郑州投入的「海绵城市」工程,不会预计会出现五千年不遇降雨量。

有人或许会问,为甚么不做千年最大降雨量的设计呢?这涉及两个原因,一个是地下管线已经很多,根本没有太大的空间容纳巨型的雨水管道,限制了雨水收集的能力;另一个自然是资源的考虑。城市公共设施当然愈大愈好,但大而无用的话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城市雨水管道的促流能力,也不会预计会出现千年不遇的洪水来袭。所以,今次事故,并非简单的郑州海绵城市设计失效,而是雨量实在太大,远超所有海绵城市系统工程的负荷能力。

四、中国的「一方有难,各方驰援」继续发挥奇效。自然灾难不能够完全防止,中国在灾难之后的救灾能力超班,主要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全国的力量去支援。我有朋友的朋友是厦门的救援队伍,当天晚上已飞抵郑州,协助救援。原来至少有七个省一千八百人抢赴郑州协助救灾。相比之下,美国迈亚密塌楼之后,主力的救援人员要在七十二小时之后才到达现场,救人慢条斯理。中国政府投入巨大力量去尽速救人,遇上特大天灾时,也可以尽量减低死伤人数。

五、要改善预警机制。事后看郑州的情况,亦考虑到极端天气,未来还不断会出现,黑天鹅已变成白天鹅。除了要研究如何加强城市泄洪能力之外,还要改变现时的预警机制。香港有黄色、红色和黑色暴雨等预警机制,当预知会有大暴雨来临的时候,政府发出预警,叫人留在当地,不要外出。郑州当天遇上大暴雨的时候刚好是下班的高峰,如果有类似黑雨的预警机制的话,政府可以叫市民留在原地,不要乘搭地铁回家,到预警解除后才离开,便可以减少人命伤亡。

天灾难免,要在天灾过后,反思问题,研究改进,才可以不断进步,减少伤亡。

卢永雄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