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会开绿灯 高等教育STEAM课程大跃进 修读人数较10年前增26%
2024-12-23 11:41
港府大力推动STEAM教育,特首李家超于2022年《施政报告》提出的绩效指标(KPI),包括于未来5年,教资会资助大学修读与STEAM相关学科的学生比例达35%。本报按教资会资料,归类有关学科及统计学生人数,发现过去两个学年修读八大与STEAM相关学科的本科生人数比例均已超过35%。教资会回覆本报查询时表示,八大近两年共开办约20项与STEAM相关学士课程,进展如期,会适时检视进度。有学者指出,发展与STEAM相关的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
本报教育组
特首李家超于2022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在未来5年,教资会资助大学的学生中,修读与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相关学科的比例达35%。李家超于今年中与教资会主席雷添良会面时,雷添良表示,教资会将藉新一个三年期规划工作,积极引领大学达成政府就修读STEAM相关学科的学生比例目标,培育具备不同范畴知识的专才。
本报近日整理及统计教资会由2013/14至2023/24学年的学生人数数据,参照教资会所列的学科类别,将生物科学、物理科学、数学科学、电脑科学及资讯科技、工程及科技,以及艺术、设计及演艺,归类为与STEAM相关学科类别,统计修读相关学科的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比例(表1),发现2022/23学年及2023/24学年修读相关学科的本科生人数比例,分别达37.5%及38.1%。而过去11个学年修读相关学科的本科生人数,均达该学年本科生总人数的35%,并逐年录得轻微增长。
电脑科学及资讯科技增幅最多
其中,上学年共有34026名本科生修读与STEAM相关学科,占整体本科生逾38%,对比10年前有27004人修读相关学科,增幅达26%。而近10年间修读人数增幅最多的是电脑科学及资讯科技,上学年有4976人修读该学科类别,对比10年前的人数,增幅达53.7%;人数增幅最少的学科类别为物理科学,10年间仅录得4.4%增长。
本报就统计结果,向教资会查询与STEAM相关学科的定义、过去两个学年修读相关学科的人数是否已达标、下一个三年期鼓励八大推出相关课程的措施或策略等;教资会回覆指,自政府在2022年提出教资会资助大学的学生当中,修读与STEAM相关学科的比例达约35%,自此,各教资会资助大学一直致力为香港培育更多相关人才,自2022/23学年起已开办合共约20项与STEAM相关的资助学士学位新课程,进展如期。
教资会续指,适逢2024年进行三年期规划工作,八大亦藉此通盘检视未来3年开办的课程组合,务求因时制宜,更切合香港未来发展所需。教资会将适时检视迈向政府提出上述指标的进度,并继续与大学保持沟通,鼓励各资助大学全力以赴,实践政府就培育人才的政策方针及目标。
医学院理学院积极推新元素
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冯应谦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发展与STEAM相关的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他以中大为例,校方积极推动STEAM的发展,多个学院都在其课程中融入大量的科学元素,特别是医学院、理学院及工程学院的课程。他又指,配合社会发展,不少文学院及社会科学院的课程也在转型,融合科技和创新。
立法会教育界议员朱国强向本报表示,香港正积极发展「八大中心」,相关人才需求殷切。随着近年的全球科技革命,加上本港正大力发展创科产业,他认为修读STEAM课程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明朗,鼓励八大开设更多与STEAM相关课程,对于应对本港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来说,实属必要。
抢办跨学科课程 大饼越分越大
教资会回覆本报查询时表示,各资助大学自2022/23学年起已开办合共约20项与STEAM相关的资助学士新课程,本报翻查及统计大学联招(JUPAS)网站的资料,2022年至今,8大推出的新课程中,不乏跨学科课程,涵盖人工智能(AI)、艺术及科技等。有学者分析指,高等教育界正推动跨学科学习及数码化,例如商科亦会加入大数据分析,艺术作品及历史事件等亦可用数码技术呈现。
下学年将办至少14新课程
本报对大学联招网站的课程资料整理及分类,2022年至今,8大至少推出逾30个新课程,当中不乏与STEAM相关的跨学科课程,例如香港大学的「理学士(营销分析及科技)」、浸会大学的「艺术及科技文理学士」、中文大学的「航天科学与地球信息学及X双主修课程」等。至于2025/26学年将开办与STEAM相关的新课程则至少有14个,例如港大的「文学士及工学学士(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中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等(见表2)。
教育大学人工智能及数码能力教育中心总监江绍祥认为,全球因创新科技逐步崛起,踏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高等教育界亦正推动跨学科学习及数码化,故课程目标「不是只着眼于该学科是否STEAM,而是数码化能否贡献学科专业」。他举例,现时市场学课程亦会加入数码营销,历史等人文学科亦运用AI重塑过去地貌。
江绍祥亦指,新加坡、台湾、内地等地近年已积极开拓和AI相关的量子运算课程,反观本港近10年修读物理科学的学生人数未见明显增长,他形容与全球发展趋势不相符。他预计,本港的大学会考虑将量子科学、量子算法等内容,纳入下一个3年期的课程规划中,以回应社会对发展AI的人才需求。
恒生大学常务暨学术及研究副校长莫家豪表示,资助大学及自资专上院校均因应政府发展「8大中心」的目标,积极开办与STEAM相关的课程,培训行业人才,以发展本港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例,浸大及城市大学近年亦积极研究以数码技术呈现艺术作品、阐述历史等,成品研发与STEAM技术息息相关。
传统学科转型 新闻学院课程结合AI
近年不少传统学科纷纷转型,加入跨学科及STEAM元素,以配合社会发展及时代需求,有学者认为,未来修读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学生,须具备更多的技术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立法会教育界议员朱国强则指出,大学需要促进人文与科技的对话与融合,故此保留传统人文学科,与促进跨学科课程,应该并驾齐驱。
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伟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冯应谦表示,为配合社会发展,不少传统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等科目均在转型。他以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目前学院开办的课程,亦有结合科技及人工智能(AI)技术,「如果现在课程再不转变,如果他们(学生)不会STEAM,是不能符合行业的要求。」
掌握数码技术成大趋势
冯应谦续指,例如在社会科学领域,过去的公共行政主要学习纯理论,但现在需要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再结合理论作出分析;至于传统上心理学的学习重点,在于面对面谈话式的心理辅导,但如今则会透过脑电科学等技术,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恒生大学常务暨学术及研究副校长莫家豪表示,社会发展数码化技术属于未来的大趋势之一,如学生及早掌握运用数码科技的知识,将有利就业。他亦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创意和艺术相关的学科加入科技元素,培育学生运用科技呈现艺文成果的技能。
立法会教育界议员朱国强表示,科技发展虽带来经济效益,但他相信很多社会议题不能完全倚赖科技解决,更需要人文关怀的回答,「大学更需要是促进人文与科技的对话与融合,而非只重视学生的科技能力,忽视他们的人文精神。故此保留传统人文科目,与促进跨学科课程,应该并驾齐驱,而非零和游戏。」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