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窦」推动的慈善和教育事业|根本月报
2024-12-07 12:18
为何我们会称爸爸作「老窦」?其中一个说法,是因为从前有一位姓窦的老先生,因为教子有方,成为人们眼中父亲的模范,所以被尊称为「老窦」。这位姓窦的模范父亲名叫窦禹钧,在五代至宋初时期于燕山府(今天津蓟县)一带生活,别人因此也称他为窦燕山。窦禹钧的五名儿子先后成功通过科举考试,人们遂归功于「老窦」教导有方。相传为宋末鸿儒王应麟所编的童蒙教材《三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之句,其所描述的正是窦禹钧教子成才的故事。
修心向善 改变命运
然而窦禹钧的命运在「五子登科、名扬天下」之前其实并非一帆风顺。据北宋名臣范仲淹(下左图)所撰的〈窦谏议录〉记载,窦禹钧出身自富有的家庭,「家甚丰」,可是到了30岁还未有儿子。一天晚上,窦禹钧忽然在梦中被已过世的祖父和父亲告知其命运不佳,说他不仅没有儿子,而且寿命也不长,这与其鲜有施舍贫困行善不无关系。两名长辈因此建议他早日修心向善,希望能改变命运。窦禹钧醒后牢记父、祖的劝诫,自此以后积极行善累积阴德,如出钱为无财力处理丧事的亲友买棺殓葬,资助亲戚和故旧的贫苦孤女出嫁。遇到生活贫困的「故旧相知」,窦禹钧会借钱给他们当中较懂得理财的子弟,让他们有资本继续营商。据说共有「数十家」窦禹钧的「故旧相知」因获这种形式的接济而得以存活。窦禹钧的生活非常节俭和朴素,「器无金玉之饰,室无衣帛之妾」。在扣除了家庭的必要开支后,窦禹钧把每年赚取的收入都用「以济人之急」,救助有需要的人。
此后不久,窦禹钧的五名儿子相继出生。为了教育儿子,窦禹钧先在家的南方兴建了一间有40间房舍的书院,里面「聚书数千卷」,再礼聘文章和学行卓越的儒士任教师。书院一方面是为了教育窦家子弟,另一方面也让「四方孤寒之士」,来自不同地区且「有志于学」的贫苦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对于那些「贫无供须」,平日不得温饱的士子,窦禹钧「无问识不识」,只要他们愿意来书院学习,窦禹钧也无任欢迎,「听其自至」,还会补助他们的生活费。很多书院的学生后来都成了达官贵人,而他们也没有忘记窦禹钧的恩惠,纷纷前来致谢。据范仲淹忆述:「凡四方之士,由公(即窦禹钧)之门登贵显者,前后接踵来拜公之门,必命左右扶公坐受其礼。」
发财立品 善有善报
窦禹钧诸子在进士登第后,均在朝中任显要的官职,长子窦仪和次子窦俨均曾任翰林学士,是皇帝身边的顾问大臣,而四子窦偁更官至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五代名相冯道曾经送赠一首诗给窦禹钧以表扬其「义风家法,为一时标表」,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窦禹钧其后再次获得亡祖和亡父托梦,被告知他的命运因其多行善事而有所改变。天曹阴府因为窦禹钧「有阴德」,所以把他的寿命「延算三纪,赐五子,各荣显,仍以福寿而终。」最终窦禹钧活至82岁并享善终,而他的「五子八孙,皆贵显于朝廷」,这全因为窦禹钧积极行善而修成的善果。
「老窦」行善积德的故事,很可能因为范仲淹的名声和《三字经》的广泛流传而变得脍炙人口,也间接鼓励更多富人「发财立品」。时至今日,不少富商仍然大力捐助学校和推动慈善事业,如香港多间大专院校均曾接受李嘉诚、李兆基等富商的捐款。有些商人更会团结起来一起行善,如一群来自顺德的商人便于1947年组成了「顺德联谊总会」,该会除了「联络乡亲,敦睦乡谊」外,还会「办理慈善事业,兴办教育」,不少莘莘学子至今仍然受惠。
本栏为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文学硕士课程同学会与《星岛日报》教育版联合出版。对原文有兴趣的读者可到港大中国历史研究文学硕士课程同学会网页下载:http://machsaa.googlepages.com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文学硕士课程同学会副会长朱铭坚博士
延伸阅读: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