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检测器照出水果糖度 便携式设计 最快1年「落地」商品化

2024-05-24 10:55

浸大理学院副院长兼物理系教授朱福荣(右二)带领研究团队,研发新型「日盲型近红外线探测器」,检测水果品质。
浸大理学院副院长兼物理系教授朱福荣(右二)带领研究团队,研发新型「日盲型近红外线探测器」,检测水果品质。

目前检测水果的品质一般需靠实验室仪器,浸会大学物理系最近研制便携式「日盲型近红外线探测器」,利用近红外光照射水果表面,在毋须破坏水果结构的情况下检测品质,以分析能量波段变化,厘定水果的糖度、酸度、硬度等数值,准确率逾9成。新技术至今已取得4项专利,目前在本地一间连锁超市试用。团队期望最快1年后将研究成果「落地」商品化,日后可推广便携的探测器予果农、水果批发及经销商、消费者等使用。

记者 卢嘉颍

新技术研发至今已取得4项专利。
新技术研发至今已取得4项专利。
朱福荣解释,检测器具有双「异质结」结构。
朱福荣解释,检测器具有双「异质结」结构。
检测器毋须外置滤波片,通过改变驱动电压,便能探测可见光和近红外光。
检测器毋须外置滤波片,通过改变驱动电压,便能探测可见光和近红外光。
探测器可厘定水果的糖度、酸度、硬度等数值。
探测器可厘定水果的糖度、酸度、硬度等数值。
探测器准确率逾9成。
探测器准确率逾9成。
朱福荣表示,团队正建立数据库,目前涵盖葡萄、苹果等7类合共逾30个品种的水果数据。
朱福荣表示,团队正建立数据库,目前涵盖葡萄、苹果等7类合共逾30个品种的水果数据。

 

浸大理学院副院长(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物理系教授朱福荣自2018年起带领研究团队研制新型「日盲型近红外线探测器」,检测水果品质,研究至今已投入逾千万元,主要来自研究资助局及创新科技署的资助。


本地连锁超市试用中

便携装置「日盲型近红外线探测器」利用近红外线照射水果表面,水果中的糖分子吸收红外线后发出能量,装置再按能量波段变化,厘定水果的糖度、酸度、硬度等数值,数值偏差仅0.5度,准确率逾9成。

新技术研发至今已取得4项专利,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及日本,目前在本地一间连锁超市进行试用。朱福荣解释,检测器具有双「异质结」结构,毋须外置滤波片,通过改变驱动电压,便能探测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而每个水果的糖分子含量不同,其对红外线光谱的吸收行为各异,故能由此分析各项数值,检测过程亦不会破坏水果结构。

朱福荣表示,团队正建立数据库,目前涵盖葡萄、苹果等7类合共逾30个品种的水果数据,配合便携装置,冀供果农、水果批发及经销商、消费者等准确检测水果品质,「建立水果数据库后,可以像指纹鉴别一样,很快地通过算法进行比对,检别水果的品种和产地。」此外,他留意到中药需经过硫磺熏蒸,避免虫蛀和变坏,现正计划与浸大中医药学院的学者合作,运用技术检测中药材的硫磺含量,检定药材品质。


建数据库检别品种产地

近年政府积极鼓励「官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商品化,朱福荣认为本港科研气氛自由,政府亦越来越重视科研,「现在的科研经费比起10年前多很多」,他期望在今年年底做出便携装置的产品初样,1至两年内正式产业化。不过,他认为本港的科研产业链还在起步阶段,「香港的学术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好,只是在技术转化、落地方面可能还缺少一些经验。」

因此,朱福荣透露目前正与内地的机械设备、食品业、农业等企业洽谈,计划将便携装置的生产线移师内地,香港则为「研发基地」。至于定价方面,他表示已接触过浙江、江苏果农、本港水果进出口批发商等,了解他们对使用需求、价格等方面的意见,而实际价格须考虑研发成本、市场因素等,他期望每部检测器的定价为约数千元,「让消费者能够买得起,用得上。」


--

《星岛申诉王》推出全新项目「区区有申诉」,并增设「我要赞佢」栏目,现诚邀市民投稿赞扬身边好人好事,共建更有爱社区。立即「我要赞佢」︰ https://bit.ly/3uJ3yyF

紧贴最新最快新闻资讯,请立即下载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