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思想体系的思想家 整顿吏治直言敢谏的政治家|历史人物

2024-01-12 14:00

思想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

董仲舒创立了一个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不但深得汉武帝的赏识,他提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更令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后世长达2千多年之久。
董仲舒强调的是「融汇贯通」,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并将部分内容加以改良,结合不同流派的学说贯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合乎当时社会需要的理论,他认为每一种思想,最初的原意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实况,但经过时移势易,要面对的问题亦会有所不同,因此思想一定要有所调整,不可能固步自封,盲目跟从,这样才能做到富国强兵,人民得以安享太平。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对他连续进行了3次策问对答,内容主要围绕天人关系之间的问题,史称「天人三策」:首先说明君权神授,用来帮助巩固皇帝的统治权;然后在治理国家的政策上落笔;最后强调广纳天下贤才的重要性。董仲舒不但为西汉皇朝带来转变,更为中国2千多年的政制模式和社会秩序结构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了解更多有关董仲舒的故事:

董仲舒,西汉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徵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深得汉武帝的赞赏和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2千多年。

  • 生卒年份: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
  • 重要著作:〈天人三策〉、〈士不遇赋〉

名句节录:
「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春秋繁露》

宋朝理学宗师朱熹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及教育家朱熹,是继孔子及孟子以后,在弘扬儒家学说当中最杰出的大师,后世尊称他为「朱子」,他亦是宋朝伟大的教育家,重建了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更将儒学四大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辑订为《四书》,其璀璨的一生都奉献给理学思想和普及教育。
朱熹被誉为一代「理学」宗师,因为他不但在儒家的经典学说上做学问,更是利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例如以佛家和道家的角度去分析儒学,重新建立了一套完整并属于当时社会的道德理论,强调「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格物穷理指的是探求事物蕴含的真理,而天理则表示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因此朱熹主张世人多读圣贤书,多观察周边事物。
了解更多有关朱熹的故事:


朱熹,字元晦,斋号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学者尊称朱子。朱熹家境贫穷但自幼聪颖,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年仅19岁,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四书》为教本,也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的科目。

  • 生卒年份:1130年—1200年
  • 重要著作:《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

名句节录: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训学斋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劝学〉

朱熹重建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维基百科图片)
白鹿洞书院(维基百科图片)
白鹿洞书院朱熹铜像(维基百科图片)
白鹿洞书院朱熹铜像(维基百科图片)
礼圣殿(维基百科图片)
礼圣殿(维基百科图片)
白鹿洞书院周敦颐铜像(维基百科图片)
白鹿洞书院周敦颐铜像(维基百科图片)
先贤书院(维基百科图片)
先贤书院(维基百科图片)
白鹿洞书院(维基百科图片)
白鹿洞书院(维基百科图片)
紫阳书院(维基百科图片)
紫阳书院(维基百科图片)
白鹿洞(维基百科图片)
白鹿洞(维基百科图片)
棂星门(维基百科图片)
棂星门(维基百科图片)
朱子祠(维基百科图片)
朱子祠(维基百科图片)
文会堂(维基百科图片)
文会堂(维基百科图片)
碑林(维基百科图片)
碑林(维基百科图片)

政治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

一篇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除了凸显范仲淹拥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之外,亦是他作为北宋名臣的真实写照,反映出他的崇高抱负。
〈岳阳楼记〉除了表达范仲淹的爱国情怀之外,文中两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他的人生态度,范仲淹的注意力只会集中在人民的福祉上,甚至为此而不会顾惜自己的性命,他曾将饥民所吃的野草带回去献给宋仁宗等皇室贵族,让他们了解老百姓的凄苦生活,以提醒他们不要过分奢侈,可见他在政治理念上忠直敢言,绝不畏缩。
就是因为范仲淹深明「民心不在,国家何存」的道理,因此他极力推行「庆历变法」,把整顿吏治作为主要方向,以提升官僚的行政效率,解决人民的困苦,但由于宋仁宗的优柔寡断,没有决心彻底进行,加上改革触动了绝大部分贵权和高官的既得利益,以致变法遭受的反对声音太大而失败收场,但范仲淹的爱民思想和仁人志士的情操却名垂不朽。
了解更多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能文能武,宋仁宗时,西夏战事复燃,范仲淹临危受命,以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政延州。范仲淹以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羌、孤立西夏,积极整顿军备,坚持以守为攻。宋夏于庆历四年和议,范仲淹稳妥积极的防御战略取得实效。范仲淹最为人争议莫过于庆历变法,其中整顿官僚制度,遭受反对声音空前,最终以失败告终。

  • 生卒年份:989年—1052年
  • 代表作:〈岳阳楼记〉、〈苏幕遮.碧云天〉、〈渔家傲.秋思〉

名句节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创建的苏州文庙府学:

范仲淹创建的苏州文庙府学,开创了庙学合一的体制。
范仲淹创建的苏州文庙府学,开创了庙学合一的体制。
苏州文庙大成殿(维基百科图片)
苏州文庙大成殿(维基百科图片)
苏州文庙及石刻(维基百科图片)
苏州文庙及石刻(维基百科图片)
「德俟天地、道冠古今」坊和万仞宫墙(维基百科图片)
「德俟天地、道冠古今」坊和万仞宫墙(维基百科图片)
大成殿内部(维基百科图片)
大成殿内部(维基百科图片)
棂星门(维基百科图片)
棂星门(维基百科图片)
苏州范仲淹雕像。
苏州范仲淹雕像。

唐代开元名相张九龄

张九龄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亦是一位直言敢谏、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深知安禄山的狼子野心,一直怀有谋朝篡位之意,因此曾经极力劝谏唐玄宗诛杀安禄山,可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最终引发几乎导致唐朝灭亡的「安史之乱」。另外,在与李林甫等人的权力斗争中,张九龄被李林甫诬蔑而罢免他宰相一职,导致张九龄对朝政心灰意冷,只好告老还乡。
〈望月怀远〉是张九龄的经典诗作之一,当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成为千古佳句,他细致地描绘出因月夜而触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情景交融,自然流畅,由此可见,虽然张九龄在朝野上处事刚强不屈,但他亦是一位柔情似水的文学大师。

唐朝重用胡人安禄山,最终引发几乎导致唐朝灭亡的「安史之乱」。
唐朝重用胡人安禄山,最终引发几乎导致唐朝灭亡的「安史之乱」。


了解更多有关张九龄的故事: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代唯一由岭南书生进身的宰相、诗人。人称「张曲江」。张九龄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胆识和远见,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 生卒年份:678年—740年
  • 重要著作:《张曲江集》

名句节录: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

韶州的张九龄纪念公园,园内建有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Trip.com图片)
韶州的张九龄纪念公园,园内建有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Trip.com图片)

延伸阅读:

文:星岛小学学生报《阳光校园》编辑部、励进教育中心;图:网上图片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