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庆仪 - 浅谈「个人化医疗」|智凝都会

2023-10-16 12:55

「对症下药」出自《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指针对病症开方用药,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方法确实有效。然而,仍有许多人会问:「为甚么这种药对他有效,但对我却无效?」这种疑问或经历,相信大部分读者都曾有过。通常,这种现象可以归因于个人「体质」的不同。


从「对症下药」到「对人下药」

现代医学的「对症下药」原则,虽建基于科学实证和大量统计数据之上,但其焦点往往集中在寻找最佳的疾病治疗方法,而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从「一体适用」(one-size-fits-all) 的模式,演变成个体导向的「对人下药」,为病患量身制订最适合其体质和疾病状况的医疗方案。这就是「个人化医疗」 (Personalised Medicine)。

当提及「体质」、「个体差异」及「个人化」,你会先联想到甚么?其实,「体质」与「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基因是我们身体的遗传密码,包含了人体组成的所有遗传讯息,影响生理结构、功能和代谢反应。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身体中虽有多于99%的DNA相同,却有剩下不到1%的微小差异,为决定每个人「体质」独特性的重要因素。而基因又会与环境产生交互作用,透过健康行为如运动、饮食、吸烟等令我们的「体质」改变。

建基于此,「个人化医疗」又称为「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根据病患的基因组、生物标记(Biomarkers)、健康史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为病患量身制订最适合其体质和疾病状况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疗法革新 大数据时代显生机

其实,个人化医疗的发展源于20世纪初期的基因学研究,并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而趋向现实。追溯至20世纪末,当时科学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存有特定的基因变异,令肿瘤细胞对某些药物更为敏感。于是,通过基因检测,并选择相应的药物如标靶药物来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和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现时已识别出许多癌变基因,令个人化医疗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时至今日,个人化医疗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不但在实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亦突破过去传统医学「有病医病」的模式,透过分析基因特徵及生物标记(Biomarkers),强调持续的监测和疾病风险的评估,以进行及早干预。

得益于生物讯息与大数据科学的迅速发展,个人化医疗可以利用人工智慧(AI)技术分析大量个人生物及环境数据,藉以厘清各类不确定因素,以更全面、精确地评估个体的风险因素、健康状态及治疗需求,并建构预测模型(Prediction Models),制订更符合个人需要的治疗计划,挥别以往「尝试与错误」(Trial and Error)的治疗模式。


潜力无限 展望前路仍有挑战

由此可见,个人化医疗的潜力无穷,将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然而,要实现个人化医疗的理念,我们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个人化医疗依赖大量数据的蒐集和分析。而当中又涉及数据收集、整合方法、数据精准度及个人资讯的隐私权保护。

尽管如此,个人化医疗的前景依然光明。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个人化医疗将更加微观、精准地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监控和早期疾病预警,将医疗服务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个人化医疗是大学和学术界的重要领域之一。都会大学护理及健康学院正积极推动个人化护理的科研,促进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以实现个人化医疗的快速发展。


文:香港都会大学护理及健康学院高级讲师施庆仪博士

本栏欢迎院校学者投稿,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为限,查询及投稿请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10月16日教育版专栏「大学之道」。

延伸阅读:

梁丽芬 - 提升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务|智凝都会

廖泰华 - 认知行为治疗 纾缓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相关症状|智凝都会

黄自鸿 - 文学情感的意义|智凝都会

谈振伟 - 跨学科大趋势 促进乐龄科技发展|智凝都会

李芷君 - 人工智能 为音乐认知注入新养分|智凝都会


订阅《星岛校园报》连环送学习天书及网上练习,立即浏览了解详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