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评心思|从跨境生思考香港教育出路
2023-02-17 14:55
执笔之际,政府已经宣布全港小学跨境学童在2月22日免配额免检测来港上学,回复正常校园生活的安排。笔者学校位于北部都会区,部分「深港跨境学生」在綫上课3年,终于回校了。
「深港跨境学生」是指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在港校就读上课,但在深圳居住,每天过关往返两地的学生。追溯来由,2000年终审法院对庄丰源一案裁决开启了往后10多年跨境学童的大门。根据网上资料,2020/2021学年,跨境学童共约27000名,主要通过深圳湾、罗湖、落马洲、文锦渡、沙头角等口岸每天往返深港,口岸为学童安排专用通道或跨境校巴配套。
笔者曾为这群学童服务10多年,早上6时半到内地接孩子,放学4时半把孩子带回内地,交到家长手中。这些情景历历在目,有点劳累,但很有意思。因为我们相信所教育的孩子都是香港未来的希望,都会建设未来的香港,所以同工每次到内地招生都兴致勃勃,准备充足,不敢怠慢。课堂上下两地孩子文化的全面融和,沟通无碍。
2012年4月,政府宣布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妇的预约分娩,「零双非」政策落实执行,双非婴儿数目大幅下降。接踵而来的是本港适龄学生不足,学界汰弱留强,但笔者相信这不是故事的结局。疫情前后,港人子弟学校在广州和深圳相继出现,笔者不把这情况看作竞争,而是教育的多样性陆续出现。
20年前,内地家长选择让孩子每天往返深港上学,因为香港的教育有其独特之处;现在,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教育枢纽,我们的教育一定有可贵之处,也相信大湾区的家长愿意子女来港上学。只要政策配合得到,让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从幼稚园到大学来港上学,也许是学生签证,也许是配额申请。
请读者想像,香港的孩子在同一个课室,跟大湾区甚至东南亚的孩子一同学习画面之美丽,愿香港的教育能赶上大湾区的机遇。
郑家宝
作者为中华基督教会蒙黄花沃纪念小学校长、教育评议会副主席。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2月17日教育版专栏「教评心思」。
延伸阅读: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