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人文|疫下遥距医护和艺术数码护理
2022-07-05 12:30
过去两年多,学习受疫情连番爆发而中断,如何支援以至激励教学引起热烈讨论,数码学习变相成为革新的电子平台和更完备的教学方法。然而,教育界并不是数码学习的唯一关注界别。多年来电子媒体早已广泛应用到健康护理层面,电子媒体不但拓宽了人类的体验,也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学生要留在家中对着电脑屏幕上课的情况或许令人遗憾,但较诸于只能在家中坐着轮椅或躺卧在牀、而毫无选择地遥距向医生问诊的病人来说,学生的苦恼可谓微不足道。
遥距医疗(Telemedicine)一词源自一九七○年代,按字面解释是「从远距离接受治疗」,意味着通过通讯科技使人较容易获得护理和医学资讯,提高医疗成效。从远距离接受治疗,还包括协助病人改善精神和身体的健康,故此,医护人员的工作从「遥距医疗」推展至「遥距医护」(Telehealth),后者同时包括临牀和非临牀支援(例如:检验病人的血压升降、追踪血糖或血压状况,以及提供心理辅导和精神健康等服务)。
在新冠病毒肆虐下,专家不时指出疫情广泛引发人们的精神问题和疾病。根据美国医学会《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的一份最新报告,大型灾难「几乎必定加深抑郁症、创伤后压力症、滥用药物及一系列精神障碍及行为障碍、家暴和虐儿。」
视像投射改善认知
艺术治疗师是遥距医护的前綫专业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全天候二十四小时工作。艺术治疗师通常在精神病院和精神健康诊所治疗病人,但由于抗疫实施社交距离措施,他们开始在家工作,透过互联网与无法外出的病人一起完成艺术创作;诊所的职员和病人突然互相「登堂入室」,形成活泼的服务模式。讽刺的是,保持社交距离反而把人与人拉得更近,大家可以透过zoom与宠物或家庭成员会面。
过去两年,艺术和手工艺确实比以前受欢迎,人们对缝纫、摺纸艺术、DIY指甲彩绘、编织和图书装订等手工艺趋之若鹜。数码平台上的网上艺术治疗林林总总,可见愈来愈多诊疗人员开展这项崭新的活动──数码艺创治疗。
一些艺术治疗师看到不少年长人士饱受疫情困扰,主张刺激年长人士的认知流程, 让他们表达忧虑或悲伤情绪,并制造机会令足不出户的他们也能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数码拍摄治疗便是其中一种方法,疗程包括拍摄、欣赏、调校和理解照片。由于拍摄治疗所需的工具相对普及,而且毋须特别技能,又容易纠正错误及成本低廉,较诸绘画等艺术治疗形式更适用于病人身上。
一些运用数码照片的治疗活动包括「环境视像投射」。治疗师可以设计治疗环节协助病人辨认自身环境、不同人物及地方。这种活动适用于淡忘往事的年长人士,或在疫情下无法接触其他人和外界的人。病人只要集中精神和运用各种解决困难的技能,便可以在脑海创设思维导图(想像出来的也可以)来与其他人再次联系,并可以在图上走动,以感受活力和维持控制认知。
自拍互拍增强社交
另一种活动是自拍。病人可以利用数码相机预先观看自拍的照片,然后讲述感受和按需要改善制作。对于不喜欢拍照,或不愿意面对自己影像的病人而言,这个方法未必奏效,但对乐于拍照的病人来说,照相机的数码功能却可以帮助他们想像和创作另类照片中的自己。自拍又可以延伸至互拍,让一小组病人透过对方的镜头看自己,从而增强辨别能力和社交支援。
宜开展医护新境界
总括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治疗形式,艺术治疗提供的数码护理有出人意表的新疗效;使用数码媒体描述因疾病或抗疫而与外间隔绝的病人,可以让他们更容易振奋,从创新、乐观的角度想像人生。数码护理无疑是应该进一步发展的医护新境界。
陈锦荣教授
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及文学及文化学系讲座教授
本专栏由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学者轮流执笔,内容属个人分享及学术见解,读者如有任何意见,欢迎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7月5日教育版专栏「数码人文」。
延伸阅读:
星岛新闻集团庆回归25周年专题网站,请即浏览: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