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育儿|留意太乖的孩子 为何太早压抑本我?

2022-03-23 12:04

不少人听过佛洛伊德把人格分成本我(l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本我」是比较原始和动物性的部分,当婴幼儿期的孩子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哭闹来表达,是「本我」的表现;及至四、五岁,孩子开始从父母和学校学习规矩(rules),内化了甚么行为会得到爱和赞赏,正式开始发展「超我」的部分,也就是道德观念(morality)。


带着「超我」要求生活

骤眼看守规矩、有道德观念的儿童似乎是很多家长、老师眼中最心仪的孩子形象,容易管教,在朋友间或公众场合不会令人尴尬「无面」。的确,社教化过程对小朋友学习于群体甚至将来在社会生存非常重要,不过,我们也可以想像,四至五岁孩子刚开始发展「超我」部分,「本我」必然还是存在于体内,蠢蠢欲动,总会间中以「任性」、「闹情绪」等行为表现呈现,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正常、普遍的情况。

换句话说,经常闹脾气、捣蛋、自我中心、不守规则的孩子当然值得家长留意,是否需要合理界綫(boundary)去帮助他们建立「超我」;然而,过犹不及,「太乖」的小孩可能也需要家长留意,为何孩子需要这么早抑压自己的「本我」。当小孩经验到有时自己「唔乖」原来也可以被接纳、继续得到爱,这个观念对他们的自我形象,以及自我要求有关键影响,他们会明白原来不用完美也可以生存,也可以放松享受关系。


扭计不等于「无家教」

临牀上辅导的经验让我看到,不少成年人因为有很多「应该」(should)的要求放在自己身上,道德感很高,反而承受很大压力。经回顾疏理成长片段后会发现,他们通常于童年时已经开始带着较紧的「超我」要求生活:或者是因为在单亲家庭内成长怕被仅有的家人遗弃;或者是照顾者太严厉令小孩不敢异议;或者是孩子知道家庭面对重大困难如失业、父母婚姻不和,令他们要求自己完美,希望讨好父母,挽救家庭。单单想像以上情景已经令人为当中的小孩感到心痛,他们的「成熟」表现是因着焦虑感而发展的,提早变成「小大人」,其实内心孤单无助、缺乏安全感。

有句「潮语」说,「自己唔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虽然好似有点不负责任,不过正面地看,家长们的确有时可以放开子女令自己「无面」的焦虑和因果设定,有时候,小朋友天性就是会扭计捣蛋,不等于「无家教」!


文︰Kelly妈妈(80后婚姻及家庭治疗师,两个孩子的妈妈。)

电邮︰[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3月22日教育版「小手牵大手」,原文标题为〈「太乖」的孩子〉。


延伸阅读:

亲子育儿|3岁定80? 认识决定性格的关键因素 

家庭关系|从夫妻到新手父母 如何兼顾育儿与伴侣关系 

子女不符父母期望? 家庭治疗师:家长不应过于自责 

亲子关系|有其父必有其子 家庭治疗师分析《IT狗》中的父亲形象 

亲子育儿|忍唔住体罚子女? 家庭治疗师:可能与家长童年经历相关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