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不公开的公开试规则(上)

2021-06-30 11:27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中文科公开试行之经年,早有一套潜规则。说是潜规则,一众普罗大众难以知晓,学生也难以考查。但作为前綫老师,只要对自身的教学工作愿意花上时间、心血,不会没有答案。即使最终答案是「无法稽查」,起码也是一个理直气壮的说法。但事实却是,很多人选择从片面分析,避开了考证的工夫,彷佛矛头只要直指局方,就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共鸣。

某天我在网上查看《易经》「否卦」,无意中看到一篇评论,题为《请问考评局中文组——「陟、罚、臧、否」全都是动词吗?》(作者列明是:一群热爱教学的中文老师),当中提到考评局于二○一八年中文科问到《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一句中「否」的字训解释,官方参考答案是「贬斥」。

官方于后文考生表现分析此题时,再补充「只有少数考生明白此为动词……」这篇评论由此立论,质疑考评局「那个『否』字真的只能作动词理解吗?」然后举出不同例证,说明「否」字解作「动词之外」,可作「形容词或名词」,再说:「换句话说,若以印刷本及网上严谨的工具书为依据,将『陟罚臧否』的『否』字理解为动词虽可自圆其说,但毕竟有张冠李戴之嫌。至于考评局中文组的专家们何以坚持这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实在费解……更有甚者,二○一八年『一试定生死』的文凭试已经米已成炊,请问考评局中文组,这番失误该如何向公众交代,又如何为因此而失分的考生讨回公道?」

「否」确非只作「动词」解,但问题是,考评局真的只是接纳「动词」的说法吗?如果不是的话,作者说「考评局中文组的专家们何以坚持这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失误该如何向公众交代,又如何为因此而失分的考生讨回公道?」这些说话就变成是无中生有的罪名。

看回考评报告,官方列明「供参考而设,不应并视为标准答案」,而事实上,据惯例(即前文所谓的「潜规则」),考评报告每题字训一般只会列出一个参考答案,不烦多举。

电邮:[email protected]

林溢欣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中文科补习名师。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6月23日教育版专栏「 学与教」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