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知识诅咒」的陷阱
2020-08-07 12:48
拥有充分的本科知识是成为老师的基本条件。然而,只有本科知识是不足够的,因为懂知识不等于懂传授知识。这是老师为何在获得本科学位后,还须接受师训,以学习更多教学方法的原因。除了本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掌握,还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就是教师的教学心态。本篇将跟大家分享一个可能会严重窒碍教学果效的心态:「知识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史丹福大学学者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曾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研究。她将参与实验的人士分为「敲击者」和「聆听者」,敲击者负责把数首耳熟能详的曲目(如《祝你生日快乐》)的节奏通过敲打桌面呈现出来;而聆听者则要通过聆听这些节奏,猜出歌曲名称。
大家认为要从敲打桌子发出的节奏来找出歌曲《祝你生日快乐》容易吗?大家又认为要平均测试多少次才有一次被猜对呢?这实验的发现令人感到意外,敲击者的预期与实际情况竟出现十分大的出入。他们认为聆听者应很易猜对,预期平均两次曲目敲打,就会有一次被猜对;但最后的结果是平均四十次才有一次被猜对。
究竟是甚么原因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呢?「知识诅咒」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甚么是「知识诅咒」?简单来说,它是指出当人们了解某件事后,他们就会很自然认为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而难以想像不知道它的时候会是甚么样子、有甚么感觉。套用在上述的实验,即是由于敲击者早已知道敲打的曲目,所以在敲打时,便会无意把节奏与他们在脑子里的歌曲联系起来,而认为要猜对曲目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然而,站在聆听者的角度,要从一埋没有音调的敲打声中猜歌,实在是十分困难的。
「知识诅咒」给老师和家长的警惕是,不要把自己所知道的,当作学生和子女也能轻易理解,多从他们的角度去想,或许仅仅是这心态的转变,已能大大提升教学成效和亲子沟通了。
冯汉贤
作者为中学经济科科主任、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教师、课程发展议会学习领域委员。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8月7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