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被标签 社会「同路人」寥寥

2024-11-20 00:00

港人患上抑郁症的数目持续攀升,情况令人担忧。
港人患上抑郁症的数目持续攀升,情况令人担忧。

近年,港人患上抑郁症的数目持续攀升,情况令人担忧。有精神复元人士分享,过去饱受职场欺凌而患上思觉失调,曾想轻生,幸得亲友不离不弃,现已放下心结重新振作,更成为注册社工,以「同路人」身份勉励精神病患;有照顾者难忘胞弟因病而性格突变,由文静内向转为暴躁易怒,更有强逼症,无奈社会仍缺乏接纳。适逢本月是「精神健康月」,有精神科医生坦言,不少人误会精神病患有危险性,甚至治疗也无法「断尾」,盼加强公众教育,解开谬误,使一众精神复元人士的才华,都得以被看见。 

精神健康议题近年获得重视,惟在改善精神病污名化、建立精神健康友善的社会上,仍须各界努力。

Vicky于14年前在职场及教会饱受欺凌,整天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更导致失眠,「当时一下子瘦了10磅!」她忆述,自己其后出现幻听及被害的妄念,无奈向家人诉说苦况,却未获正面回应,「负面情绪不断缠绕我,但家人吁我不要再说,认为我只是不适应工作环境。」最终她「祼辞」,郁郁不欢下更曾想过轻生,危急关头因信仰打消念头。
社工走出欺凌创伤成朋辈支援者

她指,父亲在她儿时过世,她跟妈妈成为家中的经济支柱,当时弟妹皆在学,急寻工作未有停步,惟思觉失调情况日趋严重。家中的无线网络凌晨时份断线,她因担心影响翌日在家工作,马上出门到电讯公司求助,又认为电视及电台广播全在谈论自己,幸好有位对精神健康有认知的朋友对其不离不弃,不加批判地聆听她诉苦,更向其家人说明情况,推动她接受治疗。她指,见医生前多次拜访临床心理学家,因为社会对精神病患有严重的污名化问题,害怕被人窃窃私语,求职时都不敢说明自己患有精神病,但母亲不断鼓励和支持她,令她决心面对创伤,参与「同路人」小组,更有勇气重回前公司与当时的上司对话,解开心结。

经过几年努力,Vicky成为朋辈支援工作员,分享其复元故事,后来更成为注册社工,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更多精神病患伸出援手。

事实上,平等机会委员会曾委托香港教育大学心理学系进行研究,在2020年以问卷形式,访问593名在职工作人士及265名精神病患者,发现分别有超过30%的精神病患者表示在求职、在职及离职过程中经历歧视。此外,91.9%受访在职人士知道香港的《残疾歧视条例》,惟对精神病患者仍有常见标签;55.7%的人担心精神病患者会伤害他⼈,另有46.5%会尝试与他们保持距离。
逾半受访者恐病患伤害他⼈

平机会主管(政策、研究及培训)徐妤婷表示,市民普遍对精神病患者存在各种误解,如将精神分裂和躁郁症,与暴力倾向划上等号,甚至认为患者没有就业能力等。不少人也将精神病患者视为「另一类人」,但实际上精神健康与市民息息相关,任何人都有可能因经历低谷,导致精神状况不稳,故应以同理心包容和接纳患者。

香港精神康复者联盟副主席王文臬分享,近年污名化的情况略有改善,但仍面对歧视,令大多数复元人士都不会向外披露自己的病历。他举例,曾有会员在上班期间病发,由于雇主不知情,受惊报警求助,该会员被「捉走」入院,最终出院后被无理解雇,「完全不给予解释的空间。」他又指,自己曾因为抑制不住怒火,而被强行送院,被人用「黐线」和「傻」等字眼标签,感觉很差。

除了精神病患及复元者需要社会多加关注,照顾者的压力也不容忽视。Candy的弟弟在20多年前确诊思觉失调,性情大变,「他本来文静又内向,病发初期经常心情烦躁,与家人的争执变多,好像甚么事都看不顺眼。」她指,当时觉得奇怪,但估计弟弟的情绪跟学业压力有关,后来弟弟会自己打自己,甚至发怒时,力气大得一手扯烂梳化的木手把,「我听到母亲叙述事件,十分惊讶!」弟弟患上强逼症,每次梳洗花费很多时间,出门前要再三确定雪柜门有否关好,「要重新学习跟他相处的方法。」

她指,理解社会对精神病的认知薄弱,故她对亲友解说弟弟的情况,都只是轻描淡写。由于弟弟喜欢到处张望,在走廊来回走动,也惹来邻居的奇异目光和问候,「相信他们是出于善意,但听到也会感到难堪。」

后来她的弟弟在社康护士鼓励下,一度入院休养,Candy坦言,家中各人都重新编排工作,母亲更改变工作模式,务求每天都可以在探病时间,为弟弟送上热饭。然而,母亲在约6年前离世,照顾弟弟的重任落在Candy身上,她忆述,疫情期间工作更见忙碌,压力倍增,犹幸加入了一个精神复元人士家属的互助组织,「大家都经历过,家属之间的对话都好轻松。」

近年,港人患上抑郁症的数目持续攀升,情况令人担忧。港大医学院于本月初发表一项研究预测,本港在2023至2032年,每年将有约5.5万至5.7万人患上抑郁症;中大医学院亦曾发表研究指,在2019年至2023年曾访问逾6000名6至17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当中近25%在过去1年,曾受至少1种精神疾病困扰,另有近4%想过轻生,尤以中学生情况较为严重。

香港情绪健康学会创会会长、精神科专科医生林美玲指,社会普遍误解精神病患皆有危险性,甚至认为病症无法根治,「治疗效果其实可以好理想,能够如常上学和上班。」她指,近年时有严重的社会事件涉及精神病患,做成标签效应,部分病人都因而放大病症的严重性,导致病情恶化。

林美玲分享,过去曾接获不少学生个案,部分因为学业压力而患上躁郁症和惊恐症,甚至想轻生,经过治疗后都能回复健康的校园生活,升读心仪大学。她盼望加强公众教育,解开众人对精神病患的谬误,举例让市民接触精神复元人士而有所改观,使一众精神复元人士的才华,都得以被看见。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