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将适度「减辣」 非全撤

2023-10-19 00:00

当年楼市受到辣招及加息双重打击,市况回落。
当年楼市受到辣招及加息双重打击,市况回落。

特首李家超下周三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最受关注莫过于俗称「辣招」的楼宇需求管控措施会否有调整。《星岛》获悉,《施政报告》将宣布「减辣」,但幅度未必如外界要求之大,料不会全面撤辣;政界预料针对非本地买家的买家印花税(BSD)将放宽,有助外来合资格人才在港置业。当年主事官员、前运房局局长张炳良向《星岛》表示,前届政府推出辣招时的「非常时期」确实已有明显改变,不能再成为如今维持措施的理据。不过他提醒住宅刚性需求仍在,现时楼价仍处于市民较难负担水平,政府考虑是否调整措施时,必须留意市场如何解读。
本港楼市于2021年高位至今,已下跌约15%,虽然今年初曾反弹,但很快掉头回落,差估署数据显示楼价已连跌4个月。政商界近月纷纷要求楼市「减辣」,其中地产建设商会主席梁志坚要求全面撤辣,即一次过取消BSD、从价印花税(AVD,前身为双倍印花税DSD)及额外印花税(SSD)。民建联则建议港人买第二个物业印花税减至6%;新民党主张永久居民首置600万或以下物业,印花税划一100元。
放宽非本地买家印花税

据悉,《施政报告》势将落实楼市「减辣」,具体税项、幅度仍待敲定,料不会一次过撤销所有辣招。政圈则传出,来港合资格专才买楼放宽BSD、港人买第二个物业减印花税,较大机会推出。

2012年加入梁振英政府的张炳良,是当年推出「双辣招」的主事官员,他接受《星岛》访问时表明,作为前官员,不应直接评论或建议现届政府政策,但从客观因素分析,他在2012、2016年两度「加辣」时,曾形容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当时背景是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在美国量化宽松等措施带动下,环球经济处于低息环境,资产价格上升,本港物业市场供求失衡导致楼价大幅上升。政府要遏止楼市泡沫,同时透过需求管理确保楼价不会升得过急,严重超出市民负担能力,当时取得显著成效。 

不过,他直言,没预期美国量宽会维持那么久,甚至疫情出现后仍持续及加剧,一直到去年乌克兰战事发生,国际经济形势逆转。他同意,辣招持续时间完全超出当时制订政策时的预期,而这背景基础目前已不再存在,因环球已回到高息时期。
港楼市未算严重萎缩

「有些人会觉得,当已经不再是『非常时期』,措施可以撤销,因为这些印花税是有针对性的特殊税项,不是基本税项。」他提醒政府任何举动措施,都要小心市场如何解读,有时未必和政府预期一致,「当市场信心崩溃,觉得(楼价)会大跌时,最终一定会大跌,反之亦然。」

张炳良续指,任何地方楼价从来不会只上不落,任何政府亦无能力扭转市场大势,但必须要做的是避免楼价大上或大落,尤其房地产是构成资产市场的重要部分,一旦大跌会导致市民不敢消费和投资,引致恶性循环的经济衰退,因此是否撤辣,涉及政府对市场状况的判断。

他个人分析,若参考外围因素,包括息口高、不再量宽、多个主要市场过去两年楼价回落等,香港过去一两年的楼市跌幅,仍未算形成「严重萎缩」。翻查资料,张炳良任内最后一次宣布调高印花税(2016年11月)时,二手楼价指标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徘徊在144水平,而上周最新数字是157,显示今日楼价仍高于当日「加辣」水平。他分析:「市场对物业的刚性需求仍在,政府仍需加速兴建房屋,市场却又觉得一些管控措施要宽松,这是一种混合状态。」

楼市疲弱下,政府卖地计划亦频频流标。他认为地产商投标考虑因素多,包括实利和策略考虑,「他们打开门做生意,当然希望购入土地的价格便宜一点,并预判后市在适当时机卖楼」。他指目前楼市不确定性相当高,地产商谨慎亦可理解。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