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回顾香港职业训练的发展

2022-10-17 00:00

图为男童在养正院的生活照。
图为男童在养正院的生活照。

一八四二年香港第一座天主教堂——圣母无原罪堂,在今中环威灵顿街和砵典乍街交界奠基;接着罗马天主教会(以下简称「教会」)在威灵顿街和砵典乍街办学。到一八六○年代,教会在这两条街上已建有六所学校,而香港最早期的职业训练,也是始于一八六○年代。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前主任夏其龙神父所著的《香港天主教传教史1841-1894》,一八六二年香港政府拨出西环一幅土地,以象徵式港币一元租给教会,兴建一所专为问题儿童、流浪儿童及释囚儿童而设的中心。教会最初在薄扶林道租屋设立临时中心,服务十二名问题男童,作为试验计画。香港第一任天主教宗座代牧高雷门神父(Father Timoleone Raimondi),即当时的香港副宗座监牧,关注到孤儿、街童没有接受任何教育,担心他们误入歧途。一八六三年,他开始在西环一间小屋内,教导曾犯事的男童一些工作技能。
港首工艺学校 始1864年

据《香港志.总述大事记》记载,西环养正院(West Point Reformatory)于一八六四年成立,是香港首所感化院及工艺学校。坐落于今西营盘第三街的养正院,获得欧洲和本地基督徒的大力捐助和支持,一八六五年三十名男童由薄扶林道临时中心迁入新建筑物。西环养正院内设有食堂、宿舍,还有木工、缝纫、造鞋的工场,男童在那里接受木工、裁缝和造鞋的技术训练。后来院内更增设书刊钉装、印刷工场,而且更开垦土地作菜园种植,实行自给自足。

至于西环养正院的日常生活,有报道指男童每天早上五时起牀,早上七时至下午五时是上课或工作时间,下午五时吃完晚餐后便自由活动。在晚间,男童还会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院内供应充裕简单的食物,他们的衣着打扮虽普通,但乾净整洁。

西环养正院由梁神父(Rev.Leong, Mark)管理,他原籍广东,是西环养正院院长。一八六三至一八六九年间,西环养正院服务的男童,平均数目由十二个增至五十二个。一八七○年,高雷门神父在圣救世主书院(圣约瑟书院的前身)举行的颁奖礼上说,部分接受训练的男童正在院内任职助教,其他男童学会谋生技能后,也得以重回正途。

虽然西环养正院的服务在几年间已略有成效,但坊间对于「养正院」似有误解。高雷门神父在一八七二年的报告中指出,西环养正院帮助问题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格,将工作视为理所当然、他们的职责所在。他也特别强调,西环养正院是这些男童的安身之所,而非坊间所理解的惩戒中心。

圣类斯工艺学院建雏形

西环养正院在一八七○年代接收了近八十人,其营运开支全靠港府每年资助和私人捐献。到一八七五年,西环养正院由基督学校修士会接办。据一八九七年《香港华字日报》的报道,「有葡童年方二八不遵乃父约束其父请府官交养正院学艺二年」,这反映了作为男童技艺训练场的养正院,当时已深入民心。

一九二七年西环养正院改由天主教鲍思高慈幼会接办后,更名为圣类斯工艺学院(St.Louis Industrial Institute,今称圣类斯中学)。圣类斯工艺学院为警方转介的、来自基层家庭的男童,提供五年制的工艺课程,包括木工、汽车工程、缝纫、印刷及造鞋,延续西环养正院的工艺熏陶和训练,也使得香港职业训练基本有了雏形。
黄丽瑗 香港地方志中心
《香港志.经济部类及社会部类》高级编辑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