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论坛|重组「环境及生态局」 抓紧变革契机

2022-09-02 00:00

政府新班子近日展开为期三个月的「打击衞生黑点计画」,雷厉风行。改善市容固然刻不容缓,但造成市容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环境政策与部门权责不清的问题,又该如何改变?

过往「食物环境衞生署」和「环境保护署」分别由「食物及衞生局」和「环境局」管辖。同样是「环境」事务,却由两个不同部门负责,市民遇上违例弃置垃圾、衞生黑点等问题,难以判断责任谁属,后续处理亦容易变得你推我让,甚至不了了之。改组后的「环境及生态局」同时管辖食环署和环保署等共五个部门,部门间的协作应大有改善。
改革垃圾站 加强回收功能

但除了处理投诉,重组应该发挥更大的改革作用。其中一个于民间酝酿多年的想法,是推动「垃圾站改革」。全港市区及乡郊地区合计有逾一千个垃圾收集站,不少邻近民居或位处闹市,然而往往因衞生环境欠佳,令人避而远之。

目前,食环署只利用垃圾站处理垃圾,未有充分发挥收集回收的功能。以笔者每天经过的登打士街垃圾站为例,附近人烟稠密,食肆、商户、住宅林立,可谓位处黄金地段,如此便捷的地点,相信一定可吸引市民使用,回收量或可媲美现时的「绿在区区」。此外,垃圾站亦可考虑成为厨馀收集中心,填补现时社区厨馀回收设施的不足,加上垃圾站本身已有处理垃圾配套,更可同时解决衞生和运输两大回收厨馀挑战。香港每日产生逾三千吨厨馀,垃圾徵费即将实行,方便免费的厨馀收集点,更可为一般家庭和饮食业节省一大笔支出。

要达至上述改革,首要改善垃圾站环境,令「厌恶性设施」升格为「社区友善设施」,再配合一系列宣传教育,改变市民对垃圾站的固有形象,令市民乐于使用变革后的垃圾站。对清洁工友来说,提升垃圾站环境和设备,亦为他们提供友善的工作环境,一举多得。

除了硬件,各项政策的配合亦大有改善空间,对待拾荒者政策正是其中一项。拾荒者于社区收集各种的回收物,以收集发泡胶箱为例:他们会从街市商贩收集发泡胶箱,储存一定数量后卖予收集商,最后运回内地重用,发泡胶箱得以重复再用,减少浪费(先不讨论内地因疫情而停收发泡胶箱带来的其他问题)。然而,香港街市十分挤逼,发泡胶箱体积又大、数量又多,拾荒者在收集和存放过程中,难免因阻碍通道而与居民和商户产生摩擦。一旦有关部门接到投诉,拾荒者便会被票控。
设临时存放处 便利拾荒者

其实,不但是发泡胶箱,拾荒者一直是回收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商贩依赖他们处理废物;回收商依赖他们才可收集足够的回收物;社区亦依赖他们才可回收大量有用资源。香港回收业固然需要向「高增值、高科技」方向走,但无论如何发展,拾荒者都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便需整合前綫废物收集和回收分类流程,建立多赢的操作方案。

民间曾提出的其中一个方案,是于社区内设立临时存放处,让拾荒者可合法地短暂存放回收物,避免因阻街而遭票控或手推车等谋生工具被充公,同时可减少拾荒者收集和存放回收物时对居民的滋扰。

政府改组是一个重要契机,为过往的权责不清或政出多门的问题带来转机。我们期望新一届官员敢于求变,为香港废物政策刻画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余健纲
绿色力量环境事务经理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