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芒角还是望角?——旺角的前世今生

2022-08-08 00:00

芒角一名首次出现在文献记载,是在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的《新安县志》,当时记载为「芒角村」,是官富司管属的村庄之一。
芒角一名首次出现在文献记载,是在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的《新安县志》,当时记载为「芒角村」,是官富司管属的村庄之一。

旺角位处九龙闹市中心,饮食、购物、娱乐各业汇聚,可谓地如其名。曾被称为「芒角」、「望角」的旺角,它昔日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考古发现显示,早于汉代,旺角已有人居住。二○○四年,旺角豉油街及通菜街交界的渠务工程地盘内,挖掘出四个保存完整的晋代陶罐。后来该地盘内又发现近二百件汉、晋、唐代文物残片。惟直至清代中叶,旺角一直未见于文献记载。或许是由于可耕平地不多,也未有大型聚落出现。

旺角古称「芒角」。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新安县志》所载的「芒角村」,是旺角第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芒角村约建于十七世纪末,为官富司管属村庄,清初迁海复界后,村民自广东惠州迁来。一说「芒角」得名于芒角村西南方的海角「芒角咀」,该海角盛产「芒」,形如尖角,伸入海中,故名。「芒」是一种野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芒,《尔雅》作莣。今俗谓之笆芒,可以为篱笆故也。」故芒角意即「芒草生长的海角」。
芒角.望角.旺角

一八六六年意大利获郎他尼绘制的《新安县全图》,亦标有「芒角」及译名Mong Kok。一八八八年的《香港与英占九龙地图》中,同时可见Mongkok(芒角)和Mongkok Tsui(芒角咀)的地名。一九○三年的《香港东部水域图》记载,芒角村原址位于今日弥敦道与洗衣街之间的一段旺角道,背靠小山岗。

二○一八年东华三院重修大石鼓水月宫,意外发现一批文物,其中制于一八八五年的铜扇刻有「芒角村同安社众信女等仝敬送」字样,而制于同年的神案则写有捐赠店号「旺角同昌」字样,可见「芒角」和「旺角」之名或在一段很长的岁月里是相通的。

「望角」作为旺角的别称,约出现于英国占领香港岛后。当时芒角村成为港岛的蔬菜供应地,村民往往在芒角咀登上蛋民渔船,将蔬菜、家禽、花朵等物产,渡海运往港岛售卖。蛋家话中,「芒」、「望」同音,故蛋民将芒角咀称作「望角咀」,英国人亦依此将芒角称为Mong Kok。一九二八年建成的中华基督教会望觉堂,其名或即源自「望角」之名。

与今日人头涌涌的闹市不同,根据档案处文件《旺角之得名与旺角区的形成》记载,至十九世纪后期,芒角村仍然是一个小村落,一八九七年芒角的人口只有二百一十八人。到了二十世纪初,港府开始发展旺角,连串填海工程亦扩大了旺角的面积。一九一八年,旺角人口已大幅增加至五千人。随着城市发展,至一九三○年代,官方中文名逐渐转为「旺角」,取其兴旺之意;但在英文中,却仍然沿用「Mong Kok」一名,不经意地保留了这段旺角的地名故事。
闹市中的芒角遗痕

虽然芒角村早已消失,但今日旺角闹市中的通菜街、西洋菜街和花园街三个地名,却保留了旧日芒角村的生活印记。通菜街和西洋菜街两条街,原来是芒角村的菜田,二十世纪初,港府发展旺角市区时被填平。花园街则因该地原是芒角村的花田,村民惯称花田为「花园」,故名。从昔日的田园风貌,到今日的烦嚣闹市,旺角已名副其实,成为香港最兴旺的角落,这也许是当年与芒草作伴的芒角村村民意料不及的吧!
《芒角遗痕》
芒角花田野草深  渔舟望远海滨临
烦嚣闹市今兴旺  街道名存古意寻
蔡兆浚
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志.附录部类》责任编辑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