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抗疫启示录一:筑社区网络 促遥距健康

2022-04-04 00:00

香港今年迎来迄今最严重一波的新冠疫情,感染及死亡人数一度大幅超越公立医院、社区治疗及隔离设施的容量。其实香港仍有大量医疗资源,可在公共健康危机中发挥作用。
提升康健中心职能

首先,政府可透过制订一套整全策略,让医院集中资源诊治新冠患者及其他有需要的病人,并将慢性病患者转移,让他们接受以地区为本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

为此,政府应全面升格地区康健中心(下称「康健中心」),扩充其职能以配合社区防疫抗疫,将其定位为「疫情防控社区夥伴」,在资讯传递、物资储备、病毒检测、疫苗接种上全力配合疫情防控,更可允许病人在康健中心领取指定药物。

为吸引当区居民参与中心活动,康健中心可为四十五岁及以上市民提供健康检查服务,让他们接受血压、血脂、血糖风险检查、大肠癌和子宫颈癌筛查及流感疫苗接种服务。这不但有助识别较高风险人士,也可培养市民的疾病预防意识,并与康健中心及其网络医生建立持续信任的会员关系。政府长远需透过新成立的法定组织「基层健康管理局」,督导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及发展,并确立基层医疗健康在处理公共健康危机时的重要角色。
确立家庭医生角色

扎根社区的家庭医生,是疾病防控的重要屏障,在紧急状况应变中,既站在最前綫处理紧急状况,也留守到最后,持续照顾身心受疫情影响的人群。

但在疫情期间,本港私营家庭医生因缺乏个人防护装备、处理新冠患者的指南,难以作出贡献。为此,当局应提供应急培训、指引和技术等相关软硬件配套,以支援家庭医生参与社区疫情防控。为鼓励他们受训,当局应提供足够的医疗防护装备、在药物及疫苗上提供便利政策、颁发认可的进修证书及相应的持续专业发展时数,予出席社区应急培训的医护人员。
整合社区基层医疗服务资源

更进一步,当局宜整合社区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资源。这方面,新加坡设立「公共衞生防备诊所」(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Clinic, PHPC)的经验,值得参考。PHPC由超过九百间基层医疗诊所及综合诊所组成,新冠疫情期间,提供患者识别与转介、病毒检测、药物及疫苗等服务。

借鉴新加坡经验,香港当局可进一步整合公私营、中西医门诊、康健中心及其他社福团体资源,共同防疫抗疫。当局可订立工作指引,明晰各服务提供者的职责分工与服务流程,以确保各层服务无缝交接。当局亦应从公共衞生角度制订清晰指引,就不同类型染疫人士采取分层和分类隔离安排,释除市民疑虑。
遥距健康打破地域限制

创新科技为解决新冠疫情期间出现的问题,其中,遥距健康(Telehealth)便打破地域限制,提供应诊及谘询服务。

在香港,虽然公私营机构都有提供遥距健康服务,但类型及流程各异,例如在药物安排上,即使各机构都有提供送递服务,但具体运作上并非全部清晰透明或安排妥善。
推监管沙盒试验  医疗券增财政诱因

有医学界人士接受智经访问时指出,受本地法例和指引所限,监管配药由医生负责,并由专业医护向病人讲解用药细节,但派送过程如何监察无从得知,一旦发生医患纠纷责任谁属成疑问。

为探索妥善的监管框架,香港可透过监管沙盒,在风险受控的前提下,鼓励业界试验各种服务模式。落实时,当局可参考香港金融管理局在一六年推出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为遥距健康监管沙盒订定运作原则。

持续财政支援也是促进遥距健康发展的关键。香港可在遥距健康服务渐趋成熟和受到规范后,将其纳入医疗券适用范围。政府亦可订定遥距健康发展蓝图及策略,并适时审视相关法例,保障医患双方利益。 
促大湾区药品病历「双通」

遥距健康可担当的另一功能,是照顾疫情下无法回港求医覆诊的内地港人。纵使当局已就受新冠疫情影响的跨境港人作出特殊安排,但病人药物、病历资料、保险等未能互通,使求医过程仍有障碍。

就此,香港可参考欧洲经验,采取「双通」方案,即在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引入常用药品及病历纪录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医疗机构,协助跨境港人接受持续可及的医护服务。

第五波疫情不会是香港最后一次的公共健康危机。要提升香港防控疫情的能力,社会必须透过改善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的功能,并借助遥距健康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让市民在非常时期仍能获取妥善的医护服务。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