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莞香与香港之得名

2022-03-28 00:00

自《香港志》首册《总述.大事记》面世后,加强了社会对香港前世今生的关注,藉此我们回顾「香港」得名由来的一个普遍说法。

明代,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今香港、九龙及新界等地之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故种香业得以发展。本港区内所产之香树,以今新界沙田沥源堡一带及大屿山北岸沙螺湾二地为最佳。所产之香名「莞香」,于产地先经加工后,入箱装好,运到九龙尖沙头(今九龙尖沙嘴)草排村之香埗头(即运香品落船之码头),搬落小艇,载至港岛西南香港仔石排湾东端之一小港湾,称香港,然后改用艚船,俗称大眼鸡,转赴广州,继由陆路北上,经南雄,穿越梅岭,沿赣江至九江市,再下江浙之苏松等地发售,此路綫为当时广州与长江中下游相连之交通路綫。从香港出发,此綫虽非直接,但较沿闽浙沿海安全,盖闽浙沿海海盗猖獗,且香品虽遇霜风,至劣亦有馥芬,故商旅常取此道。
运香贩香之港湾

此运香贩香之港湾,因莞香堆放码头,香飘万里,故被称香港(Fragrant Harbour芬芳之港口),此名称于明代已为人使用,明万历郭棐《粤大记》一书之附图中已有此名。清初,该区常有海盗滋扰,陆上居民筑围自保,故该处有村名为香港围,遗址位于今寿臣山附近,黄竹坑港怡医院旁。

清康熙初年,清政府为禁沿海居民对台湾明遗臣郑氏交通接济,遂颁布「迁海令」,勒令沿海居民内迁,今香港地区、与宝安、东莞一带皆受其害。区内种香人家流离转徙,死者甚众,种香业大受打击。「复界」后虽重植,惟产量及品质难以复旧。

清雍正年间,因上品莞香价值兼金,不易觅购,官府派出采香专吏到东莞搜求优质香品进贡。县官无奈,只得责成里正、地保等下乡搜求,搜求不得,就严刑追逼,官差乘机威吓勒索,以至杖杀地保里役。香户(种香者)为免除祸根,竟将所种香树斩伐摧毁,全家逃亡,转营别业。自此,本地莞香之出产便从此衰落至灭绝。清代中叶后开放口岸通商,外国香料、香水大批输入,土产香品更难恢复。

一八三九年,英国海军到达今香港岛,先停泊赤柱,后以该地环境衞生欠佳,遂转往香港仔。英水兵询诸当地蛋民该处之名称,蛋民告之为「香港」。中英南京条约中,香港之名遂扩大而代表全岛,英文名称为Hong Kong。

香港地区栽植之牙香树虽大部分被斩伐,惟间有保留野生于乡间丛林中。日占时期多遭斩伐,用作燃料。战后所存多为旧树头重新发出之幼干。今野生牙香树多见于乡村风水林,包括西贡北约高塘、马鞍山梅子林、北大屿山黄龙坑及东涌莫家村。沙田城门河附近香粉寮地方,一度被用作天体运动乐园处,有水碓遗迹,此等水碓,曾用以舂香木成粉,制造綫香、塔香。大帽山脚川龙村,仍存舂香粉用之水磨、水碓,此皆当年莞香种植及香品制作之遗迹。
萧国健博士
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
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及
香港地方志中心编审委员会委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