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避谈房策失误 强推「先填海后规划」

2022-03-25 00:00

(星岛日报报道)香港的房屋问题近年由「新闻」变「旧闻」。政府多年来将问题归咎土地供应不足,而发展局早在一八年举行土地大辩论,却被揭发大批棕地充斥非法作业逾十多年未被取缔。近日,当局又将建屋慢的问题,暗批公众拖累,提出「精简程序」,削减公众参与渠道,似乎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但回归数据理性分析,事实是政府行政程序低效所致。政府今次急修例,其中无非是为「明日大屿」加速填海铺路,无疑为规划失当埋下伏笔。
恐成事不足  败事有馀

 过去二十多年,香港的填海计画必须先拟备填海所得土地的法定图则,才能开展其工程的法定程序。发展局此次修例却建议取消上述常规做法,拟明文确立「先填海后规划」,为「明日大屿」填海提前一年至二○二六年动工。

绿色和平分析过往的填海工程,发现早有「先填海后规划」导致规划灾难的失败例子。以三十多年前已开展填海、占地三百四十公顷的西九龙填海区为例,当初「愿景」声称为迎合日渐增加的较佳住屋需求,改善整体生活环境为目标,与政府现时提出的「明日大屿」如出一辙。但当时未规划土地用途,便急于动工填海,最终令计画变质。

首先,逾四分之一土地早年被揭发用来放置废花槽等,闲置逾十年。直至今日,邻近荔枝角公园的三十五公顷土地仍只作货柜场、停车场等,用途与棕地无异。另一边厢,用来兴建公屋的土地,却远低于政府原先承诺,却见大量豪宅落成,反映填海造地不但大规模破坏海洋生态,更无助解决基层的住屋需求,真正须检视的是房策失当问题。

政府一直硬销史上最大规模、耗资六千二百四十亿元的「明日大屿」填海计画,却没从上世纪填海失败个案吸取教训,甚至欲明文确立「先填海后规划」,最终会否犯同样的错误,沦为造地「晒太阳」?观乎政府仓促填海的取态,及欠缺策略的房屋政策,可谓不言自明。
公众参与仅占整体时间7%

政府的刀口不但对准填海规划程序,更以加快程序为名,大幅削减多个公众表达意见的程序及渠道,包括提议《城市规划条例》中,将公众意见及申述减至一轮,并以书面陈述为主,而且市民经过筛选,才获邀亲身申述。有关提议日前在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上讨论,被议员质疑以书面方式申述,对「读书少」的市民不公平,他们或需用面对面才能有效表达意见或感情,局长却强调做法合乎程序公义。

想知公众参与有否拖慢建屋,事实往往胜于雄辩。长春社分析过去十年绿化带改划成住宅的案例,发现每项改划平均需时约三点三年,最长多达八年,惟公众申述及公听会平均占整个程序所需仅约百分之七,反映应精简的是低效内部官僚程序。此外,来自社会各界的申述是有助城规会更全面了解情况,作出更好的审批结果,尤其是甚具争议的项目。例如马鞍山一幅绿化带,原改划为私人住宅一事,由于太贴近郊野公园、破坏矿场历史等,引起强烈反对;城规会举行公听会,当面聆听当地居民、各界专家、环团等看法后,最终接纳部分意见,否决该项改划申请。反之,贸然削弱公众参与权,或引起司法覆核,恐贪快得慢。

政府要加快建屋,须正视房策失误问题,并全面规划近二千公顷的棕地,用以兴建公屋,造价及环境成本远低于填海,一举多得,势必可早日「告别劏房」。

 谭凯欣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